2011年高考辽宁卷作文试题导写示例

[复制链接]
查看: 959|回复: 1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33
发表于 2020-8-20 09: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今年辽宁卷一如既往采用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基本指要都要求考生必须认真审题,进而方能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写好此道材料作文题考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读懂、读透材料。这是一则蕴含深刻哲理、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因而,关键要读懂故事的内涵,悟出哲理。如何读懂、读透呢?首先要拣出故事中陈述对象:主要有哲学家和学生。然后抓出各自相关的信息点:哲学家拿了一个用蜡做的假苹果来问学生以及学生在此之下出现的各自不同的反应。于此一来,不同对象的不同反应就给考生提供了立意的角度:
  从“有的学生”的角度可立意:不要迷信权威;不可盲从;遇事多动脑等;从“三个学生先默不作声”的角度可立意:“坚守自我”;“独立思考”等;哲学家再次发问后,从第一个学生的角度可立意:坚持实事求是;真实的感觉等;从第二个学生的角度可立意:学贵有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从第三个学生的角度可立意:善于变通等。
  其次便是考生要善于选择自己能驾驭自如的立意和文体来行文,这样方可在考场上写出上乘佳作。
  
  【满分作文】
  
  贵在“独立思考”
  辽宁一考生
  
   “这道题的答案你是如何得出来的?”老师问,“这道题我做过,我知道答案”。学生答。
  “学校不让穿奇装异服,你为什么还穿?”老师问,“我看满大街的人都穿,我就穿”。学生答。
  “老师,你的答案是不是错了?我看这本书也有这道题,但答案跟您的不一样”。学生答。
  看着这个作文材料,我想起了上面的话。
  第一种情况属于真正不思考的人,只要记住别人的就可以,我不管它的对错;第二种情况属于赶时髦者,在当今时代,潮流如汹涌的浪,一个接着一个,让人不知所措,有人跟风,有人不屑,不管是哪种,都不是善于独立思考者。这是典型的盲从者或逃避者,盲从者可悲之处就是自己成了别人的遗弃者还不知;逃避者可悲之处是自己成了别人的冷落者而不知。第三种情况属于“尽信书”的人。俗话说,尽信书,不如雅书。对书的崇拜,也就是对权威的崇拜,这本雅可厚非,但要会“独立思考”。
  做事情,贵在“独立思考”!
  开动自己的脑筋,靠脑子想问题是独立思考的基本前提。鲁迅先生说:“运用脑髓,自己来拿!”对待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有这种精神;毛主席也说过,“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所以,我们遇到问题要“三思”。
  判断是非曲直,辨别善恶美丑,洞察来龙去脉,决定取舍进退,这是独立思考的基本特点。
  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那些自称为养生专家的人,中国人需要多一点质疑精神。类似张悟本的伪养生专家其实是很容易辨认的”, 被《时代》周刊誉为“美国反伪医学第一人”的史蒂芬・巴雷特,针对近期我国闹得沸沸扬扬的张悟本事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质疑精神”,就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遇事多思考,辨别、判断、洞察之后再做决定也不迟,再多联系实际“独立思考”,行骗者之路也就不揭自灭了!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更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这需要我们多积累,多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做到“独立思考”!
  【点评】
  此文主要有三大亮点:
  1.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文章开篇由现象入本质,提出中心论点:“贵在‘独立思考’”;接着分别从“独立思考的基本前提”和“独立思考的基本特点”来分析如何独立思考,严谨深刻;结尾更是联系社会现实,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积累,多学习”。行文思路清晰,论证思路严谨。
  2.素材丰富,内容充实。整篇文章材料丰富,融合了鲁迅、毛主席的话,也有如张悟本时效性很强的事实材料,内容充实。
  3.语言朴素,见解深刻。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很朴素的话语,但在朴素的话语背后,作者却有着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对于“思考”的认识是很深刻的。
  
  眼见未必为实
  辽宁一考生
  
  有一种现象叫做伪装;有一种现象叫做假象;有一种现象叫做欺骗。眼是心灵之窗,是万物的起点。我们眼睛所见的却未必是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亘古不变的话语恐怕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伪装
  眼见一片翠绿的灌木丛,别忙。也许这里正趴着一只变色龙死死地盯着你!因为它所拥有的独特的自我保护方式,被人们亲昵的称为变色龙。顾名思义,它会灵活的根据周围环境的颜色,“变身”为与周围颜色相似的装扮。让你的眼睛永远捕捉不到它的身影。这种自我保护的伪装巧妙地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如果不是这份伪装,恐怕变色龙早已不存在了。
  假象
  眼见水果店里色彩缤纷的水果,别忙。也许这鲜亮的背后藏着一只贪婪的青虫!鲜美的水果不一定香甜可口,也许里面或是没熟或是坏了。拥有华丽的外表未必拥有一颗同样纯美的心灵。“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身价十几亿的英特公司老总却身着朴素的休闲装;国家总统尼尔丹拥有至高雅上的权利却穿着一双上任起就未曾换过的皮鞋。如果不是有人告诉你他们真实的身份,恐怕你早已被他们的假象所迷惑了。
  欺骗
  亚洲的祖先们眼见自己生长的土地浩瀚辽远,别忙。又有谁会知道大海的那边还有非洲,非洲的那边还有欧洲?他们总认为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就是整个世界,其实他们是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了,时代的局限性使他们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眼见市场上足斤足两的食品,别忙。回家一称却缺斤短两,又有谁看得见秤盘下吸着一块重重的吸铁石?又有谁会相信眼睛还会欺骗自己?
  在这花海般形形色色的世界,鲜美的花儿使我们眼花缭乱,当你看见一朵诱人的玫瑰花时,别忙着把它摘下,因为你还没有看见它身上的尖刺!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得见一些或美或丑的肤浅表象,而这种肤浅的表面往往是伪装、是假象、是欺骗!眼睛有时会欺骗我们,心才会忠诚于我们,眼见未必为实,事物的本质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而这途径绝不仅仅是通过眼睛看这么简单!
  眼见未必为实,多彩的世界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
  【点评】
  此文以小标题的形式来结构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其次本文选材融合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内容丰富;但这些还不是此文获取满分的真正原因。而这篇文章征服阅卷老师关键就在于考生反弹琵琶,传统的“眼见为实”这一观点在考生笔下被颠覆了,让人为之耳目一新!这是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反弹琵琶得出“眼见未必为实”的立意,新颖独特!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实效性 实用性 数学味
下一篇:从学习中寻找幸福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20 09: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