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四本”,构建语文生命课堂

[复制链接]
查看: 1090|回复: 2

6万

主题

9万

帖子

2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2780
发表于 2020-8-20 15: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我们要努力营造充满语文味的生命课堂;语文教师的本色是坚守道德底线、诗意灵动而充满智慧,语文生命课堂需要坚守教师本色;学生主体是语文生命课堂的实质体现;以和为本、和而不同,既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又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架的生命整体。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语文味 教师本色 学生主体 和谐课堂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句话对我有着极大的震撼力。语文,本身就是诗,语文教师可以不是诗人,但是不可以放弃对诗的追求。我们的课堂,是生命中的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他们有权在课堂上追求诗意。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有责任也应有能力帮助他们提升课堂生活的质量,从而提升课堂的生命价值。我们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思索――这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文本、教师、学生构成语文课堂的三个要素,如何坚守三个要素的根本,并坚守以和为本,和而不同的课堂理念,从而构建丰满、灵动、诗意的生命课堂,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
  
  一、坚守语文本真,营造充满语文味的生命课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形成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顺利参与社会交往。叶圣陶先生曾提出语文是一种工具,以教会学生使用这种工具为目的的语文自然就具有了工具性。20世纪 0年代,强调要抓语文的“双基训练”,即语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可理解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属性,作为语文课程所传授的对象,汉语言的“人文性表现尤为突出,它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即不把语言仅仅看作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冷峻、在形式上自足的对象,而把言语看作一个人参与其中的、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音释过程”。[1]
  坚守语文的本真,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铺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雅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
  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我们要努力营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二、坚守教师本色,开创充满智慧、沉稳而不失激情的生命课堂
  
  教师本色是一种生命的底色。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生命的底色,而这底色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要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积累和修炼。
  课堂上的教师本色是厚积薄发后的智慧体现。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曾应邀在江苏雅锡全国首届中华古诗文经典教学观摩会上开设公开课《长相思》,课上完后引起全场轰动,当时就被专家誉为当代小语界的经典之作。但这却是一堂没有准备好教案的课,在后来的一次人物访谈中,王老师讲到了《长相思》一课的准备过程:“事后,我回想,我还是苦苦琢磨了三个月时间,怀胎三月,尽管像难产,其实这三个月我一直试图在古诗文教学上有所突破,我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比如说我写了文本细读。……我把所有的感觉都写下来,旁批,我写了大量旁批。第二,我研究了纳兰性德的生平,……第三查找大量的资料,我认真研读了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的《诗论》,到最后什么感觉呢?就是想法很多,思路很多,感受很多,就是理不出思路来,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可是第二天就要上课了,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体验,于是我惊奇地发现我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变化,我的课堂教学正在由原来的必然王国逐渐走向自由王国,我过去需要强有力驾驭的课堂模式和构架已经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潜意识的整体生命之中的自然教学行为。所以,那一刻,标志着我由教学习性走向了教学率性,这样印象很深刻。”[2]
  课堂上的教师本色是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激情体现。一节好课的重要特征就是“教师要充满激情”。教师的情绪,决定课堂的气氛,决定课堂的效果,没有教师的激情,就没有学生的激情,就没有课堂的活跃和生机,没有了激情课堂的创设,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激情课堂就是用激情去进行教学,用激情去吸纳和传播知识,用一种高亢的精神状态、真挚深沉的情感,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完成教学的目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碰撞,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以挖掘。语文课堂的教学更是如此。作为一门充满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学科,让你的课堂充满情感体验,构建语文激情课堂,势在必行。
  课堂上的教师本色是良好的定力基础上的沉稳体现。胡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寄语“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可谓一语中的,深中肯綮,值得全体教育者警醒!一个有定力的教师可以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他能让学生动起来讨论,也能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他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也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他能激情洋溢、口若悬河,也能充分留白。沉稳的教师绝不浮躁,他按教学规律办事,注重课堂的有效性,从而构建朴素而扎实的生命课堂。
  
  三、坚守学生本位,建立自主、高效的精彩生命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突出学生主体实践活动方面做出了强调,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收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学生主体价值特别是主体实践的忽视甚至排斥,以至于课堂教学患上串讲串问的瘤疾。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其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是徒劳的。教育家陶行知十分强调学生的实践,提出“解放儿童的双手”,号召“护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提倡学生“主体自动,身体力行,躬亲实践”。[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4]教育的责任应当是激励、保护和发展这种天性,而不是扼杀、泯灭这种“天性”。生命课堂倡导探究、研讨的教学方式,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实践能力,使他们积极思考,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个性。生命课堂注重自主感悟,因为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过程,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织、选择和建构的过程。
  课堂只有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他们身心各个方面潜在的发展倾向,即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真正的学习,必须是自由的学习,教育目的是为了一个自由主体的产生,教育即自由。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把课堂搬到操场上,甚至田野里。我认为现代教育必定要打破课堂的单一性、封闭性,使之走向自然,走向开放,走向生活。这样的课堂充满生气,学生感到新鲜、丰富,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生命感到愉悦。
  
  四、坚守以和为本,构建平等、尊重、民主的和谐生命课堂
  
  “和”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2008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在一幅让世界惊艳的中国画卷中,三种利用活字印刷术“刻出”的“和”字造型,说出了中国人千年不变的永恒信念,也向全世界传达了炎黄子孙以“和”为贵的人生观、世界观。
  坚守“以和为本”,一是崇尚人类自身的和谐,就是充分发掘人的内在潜能;二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让人在一种自由状态下发展,一切顺乎自然;三是崇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建立一种平等、尊重、民主的人际关系。
  语文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学科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对文化的传承。语文课堂是和谐的生命课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的是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近乎理想的教育教学境界。
  尊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石。尊重生命、尊重学生内心的发展要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学生,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学生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教师首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和涉猎的积极性;其次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力,自主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发表独立见解的权力,也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改正错误和保留意见的权力,还包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权力。
  民主、平等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平等对话”,是指一种强调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宽松的交流互动来达到学生自主合作和自由发展,它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它体现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是实现和谐语文课堂的途径。和谐生命课堂以和为本,但“和而不同”,“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让课堂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架的生命整体。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申小龙.语文的阐释[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40  
  [3]王崧舟.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J].人民教育,200 (1)
  [4]杨琦.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化学课堂心理环境漫谈
下一篇:平稳过度 向新课程靠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20 15: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2-3-14 00: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作业答案在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