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体验数学的快乐 做数学 说数学 用数学
最近几年,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数学教学领域,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的教学理念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对于思维占优势的中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能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将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
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的把握,学会逻辑的思考。
2、学习者实行“再创造”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厂,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我在讲完“圆的面积”后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 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雅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通过验证的处理,比教师讲解更有效,而且鼓励了学生大胆猜想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3、将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已知的问题,运用化归思想是解题的真谛
随着问题的解决,认知不断拓展,促进了知识的正迁移。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连接对角线将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这样就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 0°,以此类推不难求出凸五边形、凸六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很容易接受。
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几何表现。通过数形结合往往可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例如正方体的边长为5,若边长增加3,面积是不是增加9?不是。先看计算,再看图形:面积增加的是阴影部分,而9仅仅是其中阴影重叠的部分,这就非常清楚了。
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常常是相通的,类比思想可以教会学生由此及彼,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例如正方体有12条棱,怎么算的呢?正方体由 个正方形封闭而成,每个正方形4条边,共24条边,每两边重叠成一棱,于是4× ÷2=12(条)。那么小足球上有多少条短缝呢?先数清楚小足球由32块小皮缝成,其中黑的是五边形有12块;白的是六边形有20块。总共有(5×12+ ×20)条边,两条边缝成一条短缝,于是有(5×12+ ×20)÷2=90(条)短缝。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去解决,类比思想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4、反证法是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
有选择的让学生接触一下浅显的题目,将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训练良好的思考品质。
例如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大小不等,若其中一个角是 0°,它一定是中等大小的。这是一个真命题,但雅法直接证明,若用反证法便很容易。这个角只可能有三种情况:小角、中角或大角。如是小角,另外两个角都大于 0°,这样三个角之和大于180°,所以不可能;如是大角,另外两个角都小于 0°,这样三个角之和小于180°,也不可能。所以 0°的角一定是中等大小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要及时给予学生正确与否的肯定答复,还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新加坡在教育上的口号是:“会思考的学校,爱学习的国家”,所谓“会思考”,即是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主动去积极思考问题,力求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多“体验”才能催人积极主动的去思维、去发现、去创造,长此以往,何愁没有创新,何愁没有学习的快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对“民主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下一篇: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