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于是乎,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追求一个“变”字,课堂教学想尽心思变花样、出新招,观摩课有的强调故事引入、有的强调学生操作、有的强调分组讨论、有的强调联系生活等等……把观摩教师搞得昏头转向,雅所适从,不知学哪招好。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应有怎样的一个基本框架或基本要求,让广大农村教师能有一个学习努力的方向,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以个人经验为例,谈谈如何上好新课程小学数学课,以求与广大同行交流与学习。
笔者经过个人的分析与思考,认为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完成一个教学任务,一般遵循以下的基本环节:
一、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实的”应理解为学习素材应是学生能经历的、熟悉的、身边的事例。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引出知识。教师要再现学生的生活片断,从学生的生活片断中引入学习,这就是创设情境。如教数学第一册“ 的分与合”中,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师:“有一天早上,小明和他妹妹要吃早餐了,他妈妈马上到市场买了 个小馒头(投影出示妈妈买回小馒头的场景)。小朋友,这时候,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生(一个接一个):“我想知道妈妈到哪个市场买小馒头。”“我想知道一个小馒头卖多少钱。”“我想知道小明和妹妹怎样分小馒头。”……这里教师创设了吃早餐、分馒头的生活情境,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显得轻松愉快,使知识具有了现实意义。这里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情境,主要有学生的家庭情境,校园情境和学生的童话世界。
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内容除了少部分以介绍和解说出现以外,大部分内容都是以问题出现的。教师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知识情境之后,就应该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有的是以前已经解决的,有的是以后才解决的,有的是不须解决的,这里教师要加以点拨,把学生引导到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如上例“ 的分与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我想知道妈妈到哪里买小馒头”;“我想知道一个小馒头多少钱?”“我想知道小明和妹妹怎样分馒头”;“我想知道妈妈带多少钱去买馒头”“我想知道妈妈买了馒头还买什么”……教师点拨:“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明和妹妹怎样分馒头,好不好?”(好)引出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三、探究与讨论
教师点明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以后,就要放手让学生活动探究,必要时可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玩一玩、画一画、摸一摸、算一算等活动,去发现数学答案。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必要时,学生离开座位甚至离开教室去操作、去完成探究活动,去讨论交流都是可以的。如上例中,学生明确了今天要研究 个小馒头怎样分给小明和妹妹以后,教师交待:“下面你们把 个图片当做 个小馒头,分一分,看谁的分法多,好吗?”接下来就是学生的摆弄,学生通过自己摆图片,搞清了 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又如数学第二册的“认图形”中,教师让学生玩积木,给积木分类之后,要求学生:“下面你们拿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块积木,找出其中一个面,先摸一摸,再把这个面描下来,看看这个面是怎样的。”学生通过摸和描的活动,发现物体的面,有的是平平的、长长的,这时教师点拨:“我们就给这一类面起个名字叫‘长方形’,好不好?”;学生通过摸和描,发现有一类面是短短的,四条边一样长的,老师就说:“我们就给这类面起个名字叫‘正方形’”……可见,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学生通过玩积木发现的,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老师只是给它起个名字而已。学生通过活动探索,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也得到了情感体验。
四、汇报交流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探索之后,就应该有一个成果展示的环节,那就是汇报与交流,学生把自己的或小组的成果向大家汇报,看探究的结果是否跟大家一致,大家互相交流和补充,使答案更趋完整。如上例“认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摸积木、描图形之后,安排了一个汇报交流的环节,让各小组把他(她)们描的图形都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和交流,结果发现有的小组描的图形是长长的(长方形),有的小组描的图形既有长长的,也有短短的(正方形),还有圆圆的(圆形)。学生通过汇报与交流,证实自己方法的正确性,发现自己的错误,改善学习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
五、小结过渡
学生把探究的结果汇报给大家,跟大家进行交流之后,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就要完成了,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做过的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强化学生的经历、掌握新方法和新知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如上例“ 的分与合”中,学生通过动手摆弄,弄清楚了 的分解以后,老师说:“你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弄清楚了 的分解,现在,老师也想说说,你们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吗?”(想)“老师觉得你们都学会了 的分解,可 又是怎样组成的呢?”由老师发表意见提出新的问题而转入了下一个学习内容。
创设情境一般由教师完成;提出问题尽量引导学生提出,比较难的问题可由教师提出,或由教师补充完整;探究活动和汇报交流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只起到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小结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过渡主要由教师完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