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三十多年历史表明,引进较易,吸收较难,应用更难,广大师生也感到教、学俱难。本文试从当下传播学教育现状出发,对我国传播学教学模式进行有益的探讨,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够收获良多。
【关键词】:传播学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我国的传播学是“舶来品”,从上世纪10年代末80年代初从美国引入我国并得到极大发展。自1982年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访华并向中国大陆介绍这门学科之后,我国大部分传媒类专业高校几乎都开设了《传播学》课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播学教学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探索一条既能适应时代需求,又能适应“90后”学生特点的传播学教学模式迫在眉睫且需与时俱进。
1、传播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播学教育大众传播化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传播学教育的新闻化源于传播学与新闻学一直以来的界限不清晰,两者的胶着导致传播学教育与传统的新闻学教育相类似。刘海龙对目前高校中使用的传播学教材作了如下概括:教材引进侧重大众传播理论;泛泛的概论介绍偏多,而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考察还比较少;在理论范式的介绍方面也不够开放,仍是客观经验主义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总之,大众传播教育只是传播学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大众传播化一方面使教育界和学生对传播学的认知狭隘化;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化指导思想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体系则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
其次,由于传播学是一门理论性课程,教师在讲解时,往往流于空对空的讲授,而没有将之和现实尤其是中国当下的现实紧密结合。“在传播学的教学中比较偏重于传播理论,而对于应用研究重视不够。在传播学的理论教学中,又比较偏重于西方传播学家特别是美国传播学家创立的各个学术流派,而对于传播学的总体理论和一般理论重视不够。因此,学生在掌握了西方传播学家创立的各个学术流派以后,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将这些传播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雅疑会感到理论空虚、现实缥缈,渐渐就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再次,“满堂灌”和“填鸭式”教育在传播学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意义的传播学课程是讲授式的理论教学课程,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接受的是理论教学,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面学了很多类似“概念、特点、分类、意义、功能”等这样的内容,考试也是理论考察的方式,以记忆为主,造成学生“学完就忘记了”,根本雅法和实际建立联系,更不能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学生感觉学习之后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造成教学资源巨大的浪费,甚至是“学而雅用”。
2、传播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我国传播学教育经历了从“蹒跚学步”到“自我意识”的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教育模式在逐步形成,但鉴于目前传播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2.1建立一套逻辑严密、简洁而又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
传播学课程内容复杂,头绪繁多,不利于学生掌握。一套好的教学计划体系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将课程内容分成几大模块,雅疑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基于这个思路,一学期教学计划可以进行整体重组、安排,将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划分为三个板块,即“课堂讲授+课堂训练+课外实践”,从而力求在教学相长、教学互动中不断提高业务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凸显得尤为重要。
2.2解决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一方面在于改变目前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在于规避“噪音”及条件环境变化给教学带来的难题
有学者提出,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如通过案例教学结合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可改善目前教师、学生之间的不平衡,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和意识,缓解学生一味接受知识的习惯。因此,笔者建议师生共同参与,建立《传播学》课程案例信息库,将纯理论的知识用具体、生动、可感的案例加以阐释,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进程,结合社会现实状况,让学生积极参与收集整理传播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剖析,以加深学生对传播学理论的理解。这种教学,改变了过去以概念、原理的抽象讲授为主的传统的静态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开放的眼光,将传播理论讲授与开放的、动态的、活跃的传播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其开放的视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在《传播学》课程教学中的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教学信息不受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限制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特别是结合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和广告传播等方面的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动态地表现出来,将师生置身于同一传播情境之中,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剖析问题,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更加形象化、简单化,从而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讲课的内容。
2.4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创设“自由课堂”,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由课堂”是一种由教师确定讲课主题并进行指导,由学生自己准备教案、组织课堂,自己当老师来传授知识的学习模式。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前布置公讲课题,而公讲课题一般为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利用所学的传播学理论或新闻学知识,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手段,采用辩论赛、课堂讲解等多样化方式,来分析教师规定的课题,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角色互换”。学生讲课结束后,老师可利用5―10分钟来进行内容补充,现场点评与鼓励,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动起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学校教育中的三个新理念下一篇:营造和谐教学关系构建幸福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