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使它明亮又清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①扩展题目,分层阅读;②分析题目,整体阅读;③添加题目,帮助阅读;④替换题目,比较阅读。
【 关键词】题目;内容;中心;线索
我们经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一个人只需看他的眼睛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对于一篇课文来说它的眼睛是什么呢?我认为是题目。“文章题目如同悬于篇首的一盏灯,不仅统照全篇,更是指引着师生课文学习的方向。由于题目往往统帅全文,概括力强,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故我们可以运用其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文章的题目。
在教学活动中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文章的题目的:
一、扩展题目,分层阅读
有些课文的题目文字精炼,具有可扩展性。这类题目的课文大多是记叙文或说明文。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在题目的前面、后面或中间添加成分,使之扩展成一个句子,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达到教学目的。比如:《竹影》中我是通过询问的形式来完成的。“是什么时候的竹影?”“在哪儿看到?”“谁看到了竹影?”“看到了竹影后是如何做的?”“是谁看到我们在画竹影?” “他骂我们了吗?”“他是如何做的?”通过这一层层的设问扩张题目就扩张为这样“在一个月亮高照的夜晚,我、我的弟弟和弟弟的同学华明在画竹影,父亲看到后教给我们一些中国画的知识使我们初涉中国画。”这样记叙文的六要素就囊括其中这篇文章的内容就一目了然;《核舟记》这一题目可以变换词序后再扩展,把它改成“记体积小、构思巧、工艺精、内容多的核舟”。在让学生对题目的扩展之前,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初读课文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扩展课文题目,最后深入阅读课文。这样层层深入地阅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种分层阅读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较好。
二、分析题目,整体阅读
研读课文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有助于理 解课文内容。“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体现文体类型的,有体现课文中心的,有体现课文主要写作方法的,也有体现课文结构的等等。”②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题目,通过分析,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并对它提出质疑,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行阅读,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特点。《爱莲说》、 《桃花源记》、《出师表》等课文题目中,应抓住体现文体特点的关键词“谈”、“说”、“记”、“表”等进行阅读教学。教学课文《变色龙》时,可抓住题目的比喻意义来指导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就是从题目切入,从中心语“桥”到“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修饰语在不断增多,外延在不断缩小,让说明对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他们理解把握课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三、添加题目,帮助阅读
大多数课文的题目没有全面概括课文的内容,或没有点明课文的中心。针对这些课文题目,可以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添加正题目或副题目,组成新的题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中心的能力。如《心声》是反映当今社会,家庭、学校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现象。我们可以给他加一个副题目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李京京。取名为“一个孩子的遭遇”。
四、替换题目,比较阅读
有些课文直接分析题目进行阅读,往往对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方法方面难以把握。如果将题目替换成其他题目,再对两者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点,了解替换后的效果,再进一步阅读课文,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狼》这篇文章我们是从人的角度来写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换成从狼的角度来写呢?把文章的题目改成“一个屠户”,两个题目一对比,你就会发现一改掉就不能揭示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也不能告诉我们,狼雅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更不能揭示作者所生活的那个比狼更厉害的人类社会。反而把狼描绘成了一个受害者。
替换题目中的部分词语,再比较它们的使用效果,这样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题目中的‘走’字替换成‘爬’字,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理解‘走’字比‘爬’字写得好。‘走’字不仅概括了文中的‘我’爬悬崖的事,还暗含人们走人生之路的意思,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课文题目进行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我只对几种常用的方法作些介绍。广大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深入探讨,总结经验,以便指导教学。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题目在文中的作用:一是提示文章线索,二是点明文章主旨,三是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语文教学中若能紧扣文章题目,则将在分析课文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用爱心营造阳光 让学生快乐成长下一篇: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与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