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总裁乔布斯于2011年10月5日辞世,全球都在热议他的成长历程。透过他的成长经历和创新意识,我们可以梳理一些对中国的教育具有反思意义的东西。
其一,功利主义与兴趣的撞击,孰轻孰重?
中国的孩子走着一条父母与社会所限制的成长道路,衡量青年人成功的标准在学校是高分数、在社会是高收入,然后以此对抗高消费,尤其是居高不下的高房价。“高处不胜寒”,中国孩子的眼睛只能盯着高处的名与利,于是一些政治和经济上的虚假就如飘在半空中的肥皂泡,装点着一种虚幻而脆弱的繁华。这样一种畸形的成长轨道势必诞生一些扭曲的意识和思想,大多数的青年人活在眼前的利益中,没有勇气去固守自己的兴趣和理想。
乔布斯在面对抉择时勇气可叹,他的取与舍是艰难而智慧的。当他意识到大学生活对他没有任何的帮助时,他敢于放弃。在舍的同时,他选择了一条更艰苦的道路,学习书法艺术,每天睡在朋友客厅的地板上,靠卖可乐瓶换取一天的伙食,为了吃一顿好饭,要步行三四个小时走到教堂。他说这一点儿也不浪漫。而书法艺术的学习对于他后来的电脑字体的设计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尤其是他被自己创立的公司“开除”时,在经历了人生这么大的挫折时,他用了半年的时间意识到自己对电脑的兴趣是不会改变的,于是他再一次投入到了新公司的创建中,并且成功地发行了《玩具总动员》等全球卖座的动画片。最痛苦的选择,应该是知道自己患胰腺癌后,他的产品每年都带给全球惊喜的创新,并影响了全球的高科技生活。
在乔布斯的成长历程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为自己的理想而活的专注精神。他不仅以自己的产品改变着全球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以其对兴趣的坚守让世人反思: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活着?人应该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功利主义与兴趣发生矛盾时,何去何从?个人的兴趣如何与创业相辅相成?
其二,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在哪里?
每年中国关于教育的改革课题从理论到实践,多得数不胜数。可是谁看到那些根本性的固瘤去掉了呢?中国的孩子仍然埋在了题海战术中,一本又一本的教辅书,一张又一张试卷,就如一堵密不透风的围墙,将师生们围着喘不过气来。老师和学生们置身其中,紧盯着分数,就如同股票上的红绿走线,为之欢喜为之愁啊。在这种氛围之下,何来的时间谈科技的创新?哪来的动力做创造发明?知识点在考试的时候,个个都重要,然而一到社会中去,没有哪一个是必不可少的。相反,那些在学校的时候,不被学校和家庭所强调和重视的东西,诸如体能训练、交际训练、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却是样样重要。孩子一进入社会,什么都要从头学起,不能不让人感叹教育的低效。
乔布斯创立的苹果手机正是以其惊人的创新速度影响着世人的生活。他的创新意识总是比别人早一两年,他的产品总能让人看得舒心,用得开心,他的产品还没面世,大家就有了购买的欲望,这要归功于他对用户的需求预设高人一筹。乔布斯预见了“数字生活时代”:音乐播放器、蜂窝电话、掌上电脑等电子智能产品的创造,他的团队对于科技与艺术的嫁接,都积极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满足了消费者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从乔布斯的创新经历看中国的教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应该来自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因此,我们可否将大学的管理去行政化?我们可否将教育的创新去职称化、去领导化?我们可否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教学改革,而不是将公开课上成表演课?我们可否将教育成果的评定唯学术化?我们可否设置鼓励自主创业基金,奖励那些敢于创新与创业的青年学子?
乔布斯是被称之为“天才”与“传奇性人物”的人,他的成功雅法复制,但是他的科技创新道路却值得世人深思,更值得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累到半死时,方知学生苦下一篇:低年级班主任开展工作点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