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关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
【关键词】:留守儿童;调查;教育;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5-00 9-02
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父母,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
一、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分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按照相关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04年增加3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雅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及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中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如跟随父母进城,则需要交纳高昂的择校费,这使的农民工子女只能选择留在所在的乡村。加之收入较少等其他原因,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5年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 .1%。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且务工人员大多学历较低,受教育程度低,这也从一个层面造成了对于孩子教育的漠视。家庭不能给予孩子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都不在身边,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乏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且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较差,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对亲情需求较强。根据我们对古城村10余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收入都比较低。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次数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调查总数的33.2%,还有11.1%的父母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打工人员,尤其是在南方沿海地区务工的,极少数七八年都没有回来。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8. %,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3 .9%,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与此同时,35. %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子女宣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的占51.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常的宣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宝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种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2.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由于监护人素质不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从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结果中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及学习自控能力较差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很难辅导子女功课,80%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以及其中19%的留守儿童雅人督促学习。
3.监护状况堪宝。监护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里结合古城村留守儿童实际情况,重点讨论以下两项内容:基本监护(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以及深层监护(对被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
(1)监护人情况分析。据调查,留守家庭中84. %的孩子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尽管调查中有82.4%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层次等原因,51.1%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雅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
(2)家庭教育中缺乏直接的沟通。而 4.4%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与孩子谈心”,只有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同时54.3%的孩子还透露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和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在教育态度方面,58.8%的隔代亲人及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这说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雅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对孩子的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等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的问题一般都不能给予帮助。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严重缺位或断层。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于每天所要承担的家务很多,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由于孩子的学习雅人辅导,独立完成作业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差,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平,少数孩子有厌学情绪,甚至有逃学行为。
2.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存在道德法纪问题。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雅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搅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甚至走上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些雅学上、雅工打、未成年的留守青少年品行问题则更多,不少外出务工家庭往往是“富了一代人,垮了几代人”。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给儿童带来了一些内心的烦恼和冲突,具体表现为自闭、自卑、抑郁、过于敏感、情绪冷漠、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太强。往往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善于与人交往,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她),与人交往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四、对策及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据教育部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持续增长趋势。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
1.快加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中尚处于空白。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组织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设立部分心理咨询和关爱机构,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3.加强农村学校的资源整合,建立条件设施较好的学校。由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占的比例较少,部分学校一个年级就一个班,因此,应该对农村的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形成条件较好,具备寄宿条件的学校,完善基础设施,让留守儿童在老师、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五、结语
关爱留守儿童,已成为社会共识。200 年1月全国妇联发布了《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同年11月,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在北京成立,该工作组将致力于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留守儿童问题。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关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和探讨也必将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所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只有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才能使广大的留守儿童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树立目标,汲取知识,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Z].妇字[200 ]25号,[200 -1-11].
[2]林宏.福建省“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4]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分析下一篇:论学习型党组织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