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历史学科在教学中,一直处于冷门的位置,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决不可取。课堂没有活力,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其答案是改变学生对待历史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关键词】:历史;创新;活跃;感知;历史课堂
一直以来,历史和政治等在初中的教学中都处于教学的冷门。学生不想学,当然老师更怕教。就七年级的历史教学感受,其特点是时冷时热,但总体课堂不够活跃。究其原因,就是为应付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一些学校也在为此而努力去做,做法更是:(一)当历史被安排为中考计分科目时,在教学工作中,则把它列为半个重点。(因为只计 0分)。(二)如果不参加中考,则其命运就是被打入“冷宫”。当然学生与家长更是理解计分与不计分的“意义”所在,会选择性的避轻就重。
这使得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针对考与不考的实际,学生则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如果幸运的不参加历史升学考试,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很多不会翻历史书,不会认真的听老师讲课,参与历史的教学更是草草了事。
这种现象,我想在很多学校都如此,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唱独角戏,一讲到底,一些到底,课堂死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这对学生来讲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考时数分上不去是讲不了重点中学的。这不死不活的历史教学对长远的效果和意义来看是不可取的。那如何才能让历史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懂得历史,明白历史课堂开设的意义,使学生对历史的心态活跃起来。对此,我谈谈几年来我的教学感受和体会,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改变学生对历史科目的看法和学习历史的心态。
任何学科,课程的开设都具有其中重要意义或经过一些的考试,但开设一门科目,科目不仅是为考试。如历史课程的开设,考试只是为了检测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和驾驭情况。可见它决不是为了考试,升学而开设的。如果这样做了,那就违背了其开设的初衷。
要转变这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历史课堂活而有意义,只能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入手,让学从心灵深处接受历史课,喜欢历史,更乐于探讨历史,学习历史知识。
这当然就得到引导学生去融入到历史里去,让学生去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让学生能找出正确原因,并让学生试让自己回归到当时,当事中去。把自己历史主人公,看学生又如何对待当时的事件,分析用那种方法去评价和处理当时的事件。既能把当时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同时更能经得住历史长河洗涤。
比如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既将胜利之时,准备进入北平,而在西北坡,中国共产党则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作重点强调要对待此次进京。并把党进京和李自成进京相对比,说:“我们进京是去赶考的,可不能学李自成,一定要考出好成绩”。这就可让学生自己充当毛泽东,看学生又会怎样对待共产党进京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说出来,让大家一起评价,所提出的方法是否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这样使学生扮演历史人,调动学生潜在的想法和动力,勇于参与历史教学,这样课堂会在安静的思考中体现活跃。
当然光能让学生融入历史,扮演历史人物充当历史角色,使课堂教学安静中活跃还不够,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 。
今天提得最多的课堂教学方法,并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手段就是所谓的新的教学法――主要体现在多媒体展示,加学生参与讨论。这也不失为良如的教学方法,但长期这样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好奇的心里。使课堂失去持续的活力。
其实,我认为一人堂如课,一堂充满活跃气氛,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不是固定不变的,事本来就是:“教学有法,教雅变法”。一堂能活的课,是让学生怎样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怎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参与课堂教学分析,讨论并能发散性的思维,学习。就是说:教师能灵活根据教学的需要用创新的方法使课堂活跃起来。这里我认为有几点:(一)教师应该常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不能像我们欣赏一件雕塑一样,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个模样。(二)课堂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可用现代技术辅佐,也用传统方法,也可让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发表观点,但所用的方法一定要根据本堂课知识特点和学生现场情况而定。总之一切都得让学生在轻松活跃中学到历史知识,把刻板历史灵活化。
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对历史有取舍性的学习,能从心灵处对历史课有活的特点,就得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真实意义,学习历史对人生的价值所在。
首先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走进历史能了解世界,放大视野。因为大千世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发展历程,其中有高潮和低谷,有喜悦也有血泪。目的是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下去更能深入了解历史。洞悉历史。其次是分析一个国家的兴衰史,用以指导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成败,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做一个有意义的,有作用的人。这能使学生更深入历史,才能投入到课堂,才能把历史课堂搞活。有趣、有味、更有益。当然任何一种说法都存在一时、一地的局限。我所写的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在此多言,望批评,指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略谈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下一篇: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