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活用新课程理念,不约而同地选择使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展开。“小组讨论”形式只是许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合理设计每一堂小组讨论活动,使学生在这种交流的基础上,使得他们的眼界、学识、倾听、合作等能力有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都开放了,思维也更加开放了。
【关键词】:课堂教学 小组讨论 合作意识
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 ----- 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活用新课程理念,不约而同地选择使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展开。
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一些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看到这些好的变化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课堂组织教学存在着似热闹,却停留于表面化趋势。特别是“小组学习、讨论”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么一种现象:“老师刚刚说完大家讨论一下怎么画,画什么时,学生齐齐刷刷地围在一起大声讨论起来,你说我说大家说,谁又能听到说了些什么?老师也煞有介事地一去讨论。看似热闹其结果不言而异,讨论停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等等。”此情此景,我们在许多公开课或交流课中普遍存在,这种的课堂讨论究竟起什么作用,又是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我们不得而知。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为此我想就“小组讨论”形式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组讨论”也是需要老师教的
我们发现学生在讨论时是需要一定帮助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从一般性的概括(如:我希望大家都能专心听我讲的”)到具体的行为上来。(比如建议每周进行的讨论都循环进行,让每位学生先仔细倾听解释,然后再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学生已经掌握好了合作时必要的社交技能,这些需要教师的引导与交流。如: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并在活动游戏中体现。为此教师必需针对每一次的讨论活动安排适应的时间让学生明确讨论的主题。安排好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先说,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良好的合作、协调、探究问题的能力。为此,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特征,设定不同的“小组活动讨论”形式。
1 、小学低年级的小组讨论形式。
巧用游戏、学玩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如 -- 一年级教材“剪剪、撕撕、画画、贴贴”的教学。首先设定一些闭上眼睛撕纸的游戏,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自己作品象什么,可以请同座相互看,结合生活经验,敢于大胆想象,发现问题,发表见解,然后老师把学生的想法将作品添加完整。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尝试的欲望。
2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小组讨论形式。
在游戏、学玩结合的基础上,收集部分材料,提出问题,合作探讨的目的,如 : “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由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然后记录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看法的过程。在这里应该强调和培养学生分工合作,谁召集、谁实验、谁观察记录、谁总结反馈等一系列讨论的程序。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学高年级的“小组讨论”形式。
教师可以基本上放手由学生自主找材料、资料 , 并准备与其他人分享成果的快乐。根据需求,完成一系列的合作、协调、总结、反馈等活动,如 -- 六年级“招贴画设计”一课中,由学生收集到不同内容的招贴切画,进行交流与讨论。此时,教师应主动参与其中的讨论,部分作品学生并不理解,教师这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并予以解答,这样有助于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并形成基本的美术常识和素养。
二、“小组讨论”的策略和动机
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产生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积极,不断挑战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常常提出疑问:讨论的问题是“教师直接提出 ‘学生分组讨论’,还是‘教师提供材料、学生分析理解、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同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是“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采用哪一种的讨论方式,一是根据教师自身的素养和特点;二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实际能力、自身条件和心理特点,进行灵活运用。
如:《分享》一课学生应当:
l 、象美术作品所刻画的那样,去探索几个朋友在一起活动的主题。
2 、对美术作品中的线、形、色彩和空间进行复习。
3 、了解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间的不同。
4 、以小组的形式创作一个合作的美术项目。
5 、用二维和三维的材料创作美术作品,表现对空间的认识。
、在他们的美术作品中展示。
教学策略和动机的形成:把学生分成小组,课堂会变得更有生气。仔细考虑怎样为学生挑选伙伴,可以把这个决定留给学生来做,可以继续用他们平常的合作学习小组,也可以采用其他办法来组成小组,比如:报数,一定要把遗漏的孩子安排到小组里。有些学生倾向于支配的角色,那么那些比较内向的孩子要加入到做决定的活动中来,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让学生自己分工。例如:每个学生都要创造一个形象和部分的环境。通过学生来设想前景、中景、后景的位置,以强化学生对这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三、“小组讨论”形式的反思
由于讨论式教学的诸多优点,使我们很容易就愿意在教学中使用讨论法了,并一直坚持了下来。事实上,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参与者学习的 15 点好处。
1 、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
2 、增强了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容忍度。
3 、有助于学生承认和研究他们的假设。
4 、鼓励学生学会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
5 、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
、增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 使学生都关心所谈的话题。
8 、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
9 、有助于学生了解民主讨论的过程和特点。
10、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11、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
12、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13、使学生变得心胸博大,并更容易理解他人。
14、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15、能够导致思想转变。
中国长期形成的教育观,家长常常都这样问孩子:“今天老师问你什么问题?你能不能回答。”而国外形成的教育观,是这样问孩子的:“你今天问了老师什么问题?”这就是不同的教育观,造就了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要改变只会被动的回答问题和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我们需要培养创新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因此,深化新课程教育改革,就要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
四、结论
哈佛大学在师生中流传的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这个思索问题、发现问题也就是创造力的开始。“小组讨论”形式只是许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合理设计每一堂小组讨论活动,使学生在这种交流的基础上,使得他们的眼界、学识、倾听、合作等能力有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都开放了,思维也更加开放了。
参考文献:
①中国美术教育 2002 年第四期
②(美)Stephen D.Brookfield Stephen Preskill著 罗静、褚保堂译《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构建以校为本的研究性远程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