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时期,而青少年阶段的异性交往,又是实现其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链条。因为“人不可雅群”,在男女参半的社会中,青少年必然面对异性交往,只有学会与异性交往,才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
一、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即在与异性交往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心理问题的定位及相关文献分析,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大多数属于心理成长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从轻度、中度、重度的角度来划分,则大多数属于轻度与中度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失调――对与异性交往的认识、观念不正确;情绪情感偏差――对与异性交往产生焦虑、抑郁、压抑、胆怯、恐惧、敏感、苦恼等情绪情感体验;行为障碍――具体表现为拒绝、侵犯、或过分关心异性,与异性的交往方式不当,不能有效消除与异性交往的矛盾和障碍,缓解交往压力等;对异性交往的态度、动机不合理――炫耀自己、盲目模仿、尝试爱情、满足生理需求、出自逆反心理等。
二、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功能
研究表明,异性交往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功能。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异性交往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促进青少年同一性的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发展同一性。异性交往对在少年的同一感发展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异性交往有利于他们建立清晰地自我感知。第二,异性交往及其自我概念能够影响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二)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异性交往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反之,缺乏异性交往会导致适应不良,引起性心理扭曲、性变态等问题。青少年在交往中能够自动发现性格弱点,并以对方为参照加以改善,从而使自己的个性更加完善。
(三)增进青少年间的友谊,为日后获得成熟爱情奠定基础
健康的异性交往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友范围,使他们友谊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同性同学的狭小范围。通过与异性同学的交往,积累与异性合理交往的经验,并且逐渐学会进行比较与鉴别,掌握友谊与爱情的区别,才能够更稳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这样也会促使他们将来更认真地择偶,为以后完满的婚姻生活做好准备。
(四)促进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
青少年与异性同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青少年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能够使青少年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此外,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还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
三、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为了教育者对青少年进行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异性交往心理教育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结合相关的研究结果,对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提出如下教育对策。
(一)确立科学的异性交往观念
相关研究表明,学会与异性交往,达成异质社交性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所以与异性交往并非成人以后的事,而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育者应转变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神秘化、危险化,从而把异性交往视为禁区的教育观念。因为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与异性交往是一个全新的领地,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所以,教育者即应看到青少年异性交往的积极作用,又应注意青少年容易出现的异性交往心理问题,以正确的观念和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二)贯彻适时、适度、适当的教育原则
适时是指确定异性交往心理教育的时机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顺序,既不超越,也不延缓。异性交往的指导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步进行,前阶段的教育要顾及后一个阶段,注意前后衔接与前后一致。适度是指在进行异性交往心理教育时,要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与承受能力,把握分寸,防止过度。过多的教育内容有可能适得其反,太少又起不到指导作用;过分超前不符合青少年实际,落后了青少年又不愿意听,并且还应符合国情民俗。适当主要指教育的观念、形式、方法与态度要适当。对学生应持善意、真诚、严肃、认真的态度,启发、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并且注意不要随便触及学生的隐私,应以正面教育为主,而不是漫雅边际的批评否定和一味从反面事例中寻找教训,这是异性交往心理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
(三)采取有效的策略
1.建立友好和谐的同学关系
研究显示,与同性、异性同学合作较多,同性、异性好友较多的青少年,不容易产生退缩性人格、偏执、交往失调等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健康和谐的同学关系,不仅会减少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发生,还会对其成长和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青少年接受异性交往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地按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分层次地实施系统异性交往心理教育,对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3.营造文明、温暖、民主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是青少年接触最多、最容易引发矛盾的场所。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既产生较大的直接影响,又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先导,又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4.创设健康的社会环境
社会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础和大环境。对青少年进行异性交往心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社会是青少年的大课堂,因此,应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积极力量,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教育网络,以此增强教育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谈中学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下一篇:教师成长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