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这样两节美国的中小学课堂,一节是小学的数学课,一节是初中的历史课。
在数学课上,老师讲的是射线和线段的概念。首先老师把自己的身体当做教具对学生进行演示。射线是这样的:一只手握成拳头放在胸口当做一个点,另一只手平伸当做直线。线段则是把两只手在身体的两侧伸开,从一只手到另一只手为一条线段。再让学生查字典,从中找出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并读出来。然后请几个同学到前面按老师的要求做游戏,进一步体会射线和线段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室的许多装饰物中找出线段并说出两个端点。
历史课讲的是美国内战。老师只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关键词:内战、黑奴、艾滋病。然后限定时间让学生分三组分别上网搜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做记录以备后面交流。老师说完,每个学生都领取笔记本电脑进行搜索、记录,并相互讨论。最后三个小组的同学依次到前面叙述自己查到的资料,在此期间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问。其中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遗漏或者是认识不够深刻的地方。比如在谈到内战时,老师的问题是:内战给当地带来哪些影响?结果是好还是坏?你认为有哪些措施可以阻止内战的发生?在黑奴问题上,老师引导学生了解黑奴世世代代受压迫的情况,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一堂课下来,老师说的话很少,只在关键处引导,其他内容全由学生自己获取。
这两节课是美国中学日常课堂中很普通的两节,学生完全是自主的学习,老师真的只是引导者。在这两节课中我们可以发现研究性学习方法被利用得很充分,这些方法已经成为美国学生课堂学习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课堂正是我们现代的学生向往的,也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希望呈现给学生的课堂。但是,在我们提出素质教育这么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老师因为怕课时不够,怕让学生研究浪费时间,所以仍然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大部分老师只在有领导或专家、老师听课时才偶尔会用到研究性的学习方法,而且方法单一,雅非就是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罢了。也有老师在课改之初,响应号召经常在上课时让学生讨论某些问题,但时间久了发现学生讨论的热情下降,课堂效率还很低,因此,也就不再让学生讨论,又回到原来的教学模式上。这也就使得我们的素质教育成为口号。据我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多数老师对研究性学习方法还很陌生,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方法就只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其实这只是研究性学习方法之一,其他像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问法、观察法、实验法、案例法等等都是常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如果所有老师都能熟练的掌握这些方法,并且能在日常的教学中穿插应用,一定会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也会得到提升,素质教育也就不再是口号了。因此,我们在要求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时候,老师应该首先对所有方法了如指掌,在日常备课时,就要经常考虑哪部分知识采用哪种方法来解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才更好。
其实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把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课程计划中,要求每个学生要完成几个课题的研究,并取得规定的学分。山东省直到2008年才把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课程计划,要求每个学生三年的时间必须完成5个专题研究活动,才能取得相应学分。我想教育部门这样的规定足以说明研究性学习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开设,其主要目的应该也是要让学生通过日常的课题研究熟练掌握各种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去。
研究性学习的很多方法应该成为学生日后日常学习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对于老师们经常提到的课堂效率更是会大大的提高。学生通过日常的学习,各种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把研究性学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渗透,让其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