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分类号:G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145(2011)11-0030-01
“问题性教学”是指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成为问题的构建着和所有者,让课堂充满“问题”,使“问题”成为推动课堂进程的动力。也就是说,课堂有教师设置“问题”出发,经过师生互动,共同进行探究,解决相关问题,不断发现问题,最终以提出新问题结束课程。
在学生实验中,如何实施“问题性教学”呢?
1.提问能力的培养―激趣、善引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语)。“疑”即疑问,当然,这个疑问的基本条件是从积极方面提出新想法、建设新学说。这就体现了教学中培养学身份、这就体现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往往养成了尽信书本的习惯,对课本从不打折扣的承认,这样的学习方法永远都是被动的。只有常常怀疑,才会生出问题,有了问题才想求得解答。因此,“问题性教学”的前提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现在大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仅限于“这道题怎么做?”“答案是什么?”他们难的问一句:“为什么这样做?”提问勇气、问题的质量都存在问题,因此应加强对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引导。这样做,首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及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引导学生勤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去观察实验现象,师生共同探讨,引发问题,引起争论,爆发出新思路、新问题;其次是要让学生有时间提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古怪”问题,教师对每个问题给予正确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步提高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2.实验预习―精读、假说
学生实验成功的基础在于对试验相关知识的掌握,预习实验是一个复习巩固相关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首先教师应为学生语系设计“预习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引导”,通过阅读实验目的、要求、器材、步骤和课本中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分析思考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分组进行讨论,针对实验步骤的改进、器材的选择、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解释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引路,为学生对问题提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并适时点拨,为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根据各实验组所提出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问题的相似性,围绕实验目的进行取舍,得出本实验的正确操作流程。
3.实验过程―验证、探究
实验操作过程是学生利用实验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兴趣特别高,他们通过具体的操作,验证课本知识并从中领悟实验的乐趣和物理知识的科学性,通过实验现象与课本实验现象的对比,有现象的差异性产生疑问,进一步产生探究的愿望;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求知心理,循循善诱,鼓励他们从各个操作步骤、器材的选用等方面去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资料等进行思考和研究,争取达到问题的圆满解决。对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留到课后总结中去完成。
4.实验总结―拓宽、创新
试验完成以后,个实验小组应认真进行实验总结,对本组实验进行系统分析,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把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设想,解决的方案分门别类的一一展开,教师应注意分析各组实验的总结记录,对学生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评价,对具有探究、创性意识的问题给于肯定,并从实验的失败上,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变别动为主动,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学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寻找感觉,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和知识。在开展学生答辩活动,让学生在此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不断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新要求,对学生为结合实验报告、试验问题和讨论的解答,将实验知识、课本知识和各门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从社会、科学技术、生产生活中去挖掘新知识、寻找新起点、提出新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教育公平,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下一篇: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教育的肇始意义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