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史、政”教材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及教学思考

[复制链接]
查看: 882|回复: 1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61
发表于 2020-8-23 14: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3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 13-4289(2011)12-0018-03
  
  经济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此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仅历史学科独立设置了经济史模块(必修Ⅱ),而且思想政治学科也设置了经济生活(必修1)和经济学常识(选修2)两个模块。由此产生一个独特现象,即相当一部分内容两门学科均有涉及,但论述角度却不同。本文拟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内容为例,对两门学科教材就同一知识的处理情况作初步的比较分析,并提出一些高中历史教学建议,且作引玉之砖。
  执教高中历史学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内容,必须理清以下几个问:第一,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第二,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有何利与弊;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第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重大的意义。
  一、历史与思想政治教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内容处理的比较分析
  (一)对问题一“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处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含何为市场经济、市场如何对资源进行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基本特征等知识要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中第三个学习内容“历史性的跨越”子目(第51页)的正文叙述为:“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对本问题的上述知识要点,教材的正文接下来均没有叙述,而且也未设置相关的“知识链接”或“资料卡片”。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经济生活》(必修1),在“市场配置资源”框题(第19页)的正文写道:“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的。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生产;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题(第82―83页)的正文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三大特征,每一特征独立成段,有适当分析,并结合现实分别在三个方框内或以文字,或以统计图,或以图片等形式,与正文相印证,浑然一体。
  (二)对问题二“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有何利与弊”的处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在相关的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对本问题的知识要点均未叙述,也雅相关的“资料卡片”和“知识链接”。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经济学常识》(选修2),对此专设“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框题(第19―82页)进行系统叙述。其中第一目“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交待其建立的历史背景,并概括了它的基本特点。第二目“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就其历史上的作用,结合统计数据和图片作了三点归纳。第三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从所有制、经营管理、分配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特别是所举的经营管理方面条块分割弊端的典型实例,非常鲜活生动。
  (三)对问题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的处理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包含建立的过程、该体制确立的主要表现等知识要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相关史实的叙述,在该专题第二个学习内容“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子目内(第53页),提到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该专题第三个学习内容“历史性的跨越”子目内(第5 ―51页),提到了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子目内(第51页),提到了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等。前后五大历史事件叙述分散,而且对每件大事在该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产生的作用表述不够明确,历史进程的脉络既粗略又欠明晰。关于该体制确立的主要表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子目内(第51页)写道:“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可见,对确立的主要表现表述不准确,归纳欠全面,并且对每一方面的表现又未作进一步的阐释。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经济学常识》(选修2),在专题五设两个框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第83―8 页)和“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第81―90页)集中叙述,建立过程涉及七大历史事件:①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打破了我国过去由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打开了缺口”;②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③中共十三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经济运行模式,要求实现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表明我们党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把市场调节置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④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发表“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重要讲话,有力促进了思想的解放;⑤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体制的框架”;⑥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写入宪法,标志着它的发展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⑦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至于十五大,连同十六大、十七大,教材均视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事件(会议),在本专题另设一个框题叙述。可见,该教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的历史进程叙述环环相扣,脉络清晰,而且增加了写入宪法的相关知识点,避免了该部分内容的“党史”之嫌。
  关于该体制确立的主要表现,在框题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子目中(第81页)指出:“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三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围绕这三大环节,加快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紧接着教材又将上述三个环节各设一子目展开阐释。“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子目(第81―88页)正文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指出:“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市场主体主要有三类:企业、家庭和政府。其中,最基本的是企业。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正文之后又以“名词点击”的形式,就“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内容、基本特征作了辅助说明。“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子目(第88―89页),正文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指出:“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四大以来,在一般商品市场继续发展同时,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发展加快;随着我国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增强。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开始形成。”正文之后又以“名词点击”的形式,辅助说明市场体系的构成。“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子目(第89页),正文第一部分按时序陈述相关史事,“从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的财政体制;建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调控体系;转变了计划管理体制,把一般加工业的建设项目逐步推向市场,实现了投资渠道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分别于1993年、1998年、2003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使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有了很大的改变。我国初步建立起各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权从各级政府部门中的剥离。”在此基础上,正文第二部分指出:“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宏观调控体系包括调控目标、任务、手段、方式等。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可见,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主要表现梳理较为全面,而且有事实,有分析,逻辑感染力强。
           
       (四)对问题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重大的意义”的处理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重大意义涉及理论、经济两个层面。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在本专题第三个学习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子目(第51页)正文最后写道:“2001年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较1918年增长了近十四倍,超过德国,仅次于美、日,居世界第三位。”显然,只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发展的事实作了概要陈述,而对其重大的意义未作任何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经济学常识》(选修2),关于理论层面的重大意义,在专题五的框题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内,专设一个子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第85―8 页)分析,指出“长期以来,雅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学者,都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将二者看作社会制度的范畴……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关于经济层面的重大意义,教材虽然没有进行直接的分析,但在框题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个子目(第91―93页)中,从“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防范经济风险能力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这为我们从经济层面分析其重大意义提供了三个视角。
  二、对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容的教学建议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教学在前,高中历史必修Ⅱ模块教学在后,高中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教学更后。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必修Ⅱ模块教学时,要尽可能“借力”思想政治课,可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其一,通过恰当的形式适时引导,激活学生对《经济生活》相关概念业已形成的潜在记忆,浅化、近化历史,降低教学难度。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论认知水平。如第一个问题中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等知识,即可按此施教。
  其二,应就近充分利用《经济学常识》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对历史必修Ⅱ教材中某些未写但又不可或缺的内容进行适时适度的补充。这样既可为历史新知的教学搭建必要的“脚手架”,又可为今后思想政治课相关内容的教学奠定基础,一举两得。如第二个问题中有关“传统计划经济”的系列知识,第四个问题涉及理论层面的重大意义等内容的教学,就可采用此法。
  其三,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储备量不足往往影响相关认知加工的水平。故历史教学可借助思想政治科教材内容,充实相关史实。如此,更加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学生扩大认识视野与分析角度,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如第三个问题中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以及确立的主要表现等内容的教学,运用此法效果较好。
  其四,可借鉴经济学分析的视角分析历史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角度认识经济史问题的基本素质,提升学生以经济学思维有效解决经济史问题的能力。如第四个问题中经济层面的重大意义的分析,可采用这种方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济史与经济学相融又相补,执教高中历史必修Ⅱ教材若注重历史、思想政治两科教材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有效“借力”《经济生活》(必修1)和《经济学常识》(选修2)教材,则事半而功倍;同时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培育学生跨学科整合的意识。面对新课改,历史教师真不能仅满足于看好“自己的门”,还应该适当串串“友邻的门”。
  
  (作者单位: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宜宾  44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掘和培养
下一篇: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初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23 14: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