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不知道如何把握这种“度”。“收”严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放”松了却又容易使信息技术课堂变成“放羊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掌握好教学中“收”与“放”的火候,做到收放自如,得心应手。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一线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谈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做到“收”与“放”的有机统一,与同仁们商榷。
一、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
信息技术虽是一门应用广泛而又发展迅速的学科,但它与其他学科一样,也有严格的课程体系与标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把握“收”与“放”的“度”时,也应遵循其科学性原则。不能想当然。要遵照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蕴含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本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要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的信息交流与处理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发展性
发展性原则,主要指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收”与“放”要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更不可预设。
例如:在讲授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一课时,笔者在教师机上津津有味地演示如何在IE浏览器的地址栏里输入网址访问网站,可学生们并没有认真看老师的演示而在下面闹哄哄的。笔者当时很生气,且罚站了两名正在讲话的学生。课后笔者找这两名学生谈心,他们说:“老师,都什么年代了!你讲的内容我们都懂,班级恐怕没有不懂的同学,可你还是反复举例……,学生的话让笔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的确,在前几年,那时网络不发达,大多学生都没有上过网,更不知道网站上还有那么多新鲜的内容。当笔者在讲授到这部分内容时,每每打开一个新网站首页时,学生们都会很兴奋,甚至会出现一片惊呼声。可如今,没有上过网的学生已经很少很少了。
3.人文性
我国信息技术教学起步晚,各地小学及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水平等都存在较大差异,课程开设情况也参差不齐。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收”与“放”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间的这种差异性。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就要采取多“收”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上机操作时,更要根据他们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给予积极指导。当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应多采取“放手”的原则。通过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以增加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使其获取更多知识。只有大胆放手,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学生感兴趣的、对其个性发展有帮助的平台,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存在的问题
1.易“放”难“收”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正在逐渐减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得以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学科更是新课改的领头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看到一些教师把学生带入机房后就不管不问任其上网聊天或玩网游。负责任的教师一般先讲授新知,后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任务,最后再进行评价总结。这种教学环节看似很合理,其实大多教师在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任务时仍然缺少适时的“收”,最后的结果往往导致想“收”时却“收”不回来了。
2.只“收”不“放”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信息技术教师抱怨说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太差。的确,信息技术在大多省份属非高考学科,学生在思想上往往就重视不够,再加上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不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不能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这些都是直接导致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难以掌控的原因。于是,有的教师为防止学生在机房上课时不听课,规定学生不允许上QQ或玩游戏,有的干脆把机房网断掉。最后,我们常常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看到“躲猫猫”现象,教师来检查了,学生赶紧切换屏幕,佯装正在操作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一旦高开,仍然我行我素。一堂课下来,不仅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学生也不会得到有效的指导。于是,有的教师干脆把信息技术课重新搬回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既不利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也与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这种只“收”不“放”的教学模式,将极大地以损害学生求知欲为代价,雅疑就像往学生头上浇了一瓢冷水。
三、解决对策
1.“放”有预见,“收”有技巧
信息技术课堂由于大多在网络教室里进行,学生难以阻挡网络的诱惑,对教师讲授的新知不感兴趣也就更不足为奇了。因此,要想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就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前有预见性,要多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学生间的差异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等,要做到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在教学中,“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清楚地知道你的学生需要多长时间能够完成此任务,有多少学生还难以完成任务等。另外,由于学生间基础知识存在差异性,在设计任务时也要做到有层次性。当然,“收”时也要讲究技巧,把握时机,教师更不能随心所欲。
2.“放”有多样性,“收”有灵活性
不少信息技术教师认为“开放型”课堂就得完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或教师提出任务,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任务,师生再进行评价,这就是所谓的“放”。其实,“放”应该贯彻在整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任务是“放”;让学生自评或互评也是“放”;甚至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交流、讨论都是“放”。当然,“收”也要有灵活性。当看到学生对这个任务很容易解决或掌握时,就要及时进行总结或评价,并在过程中进行及时指导,不能像数理化学科那样,要等到学生做错了再去纠正。
3.“放”有度,“收”有序
“放”不是教师随手不管让学生随心所欲就行了,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可控范围内进行自主或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放手并不等于“放羊”,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只注重教,而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使之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当然,“收”也要讲究策略,讲究循序渐进。比如: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讲授“搜索引擎”内容时,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完成一项搜索任务。结果,时间一到,教师不管学生是否已完成任务,直接就把网给断了。这种武断的做法,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有可能造成对基础较薄弱学生自信心的一次沉重打击。
四、结束语
当然,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收”与“放”的把握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相信,只要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能够紧紧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行教与学,并以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为己任,以“为了学生一生发展”为目标,不畏困难,刻苦钻研,就一定能构建出学生喜欢的、易于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
[编辑:昌曙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运用ARCS教育理论改进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下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文化透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