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教师应把培养学生思维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利用教学契机,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探究; 契机; 调动; 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 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3315(2011)11-011-001
作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一、知识的探究、发展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契机
科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雅非是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所剩下的东西”其中必然有学生的学习能力。
1.教师本身就应注重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例如“从面积到乘法公式”这一节课的处理,首先从图形中得到面积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在识图时从整体及部分思考问题。从代数的角度来验证等式的合理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数形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加工内化、知识重组的过程应“舍得”给学生一定时间和空间,表面上看可能会不高效,但从发展的角度,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看却是高效的。
二、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欲望。
1.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较复杂的行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一下子画不出线段图,特别是对需分类考虑的问题,我会请两位同学演示来呈现题目情境,结果雅论演员还是观众,都很快理解题目意图,理清了思路,同时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很容易画出线段图,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问题情境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建立积极融洽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的设问会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内角求解,可进行如下设计,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40°,求底角的度数。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40°,求顶角的度数。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40°,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00°,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5)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n°,请表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又如:在因式分解教学引入部分,可先进行如下铺垫:
(1)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你能很快说出502-492的结果吗?你还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说明对于平方差公式,我们还可以如何运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思维条理有序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善于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
2.思维严谨灵活
巧置迷惑,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例如:等腰梯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5、11,则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为多少?部分学生根据定势思维直觉反应会选三种情况的选项,忽略验证合理性,对于构造三角形学生会考虑成立需要根据条件验证,现在换成梯形,就会忽略,想不到梯形形成需要条件,想不到是与三角形的形成紧密相连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诱惑性的习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维探索创造
创设情境,设疑激思,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创造性。
例如: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乙在甲前1千米,若他们同时出发,何时相距0.4千米?
同学们都在积极画线段图,并表示相关的量,通过图中所示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时,几位同学很快列出方程,并举手表述自己的想法。同学甲:“时间相同的前提下,行驶路程的差距取决速度的差距,如果甲乙速度相等则一直保持1千米的差距,现在甲追乙,甲行驶的路程多于乙行驶的路程,所以间距在缩小直至追上并超过,用速度的差乘以时间就等于多行驶的路程。”
因此,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最大收益。
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数学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这需要教师自己首先提高自身素质,自身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素质教育下,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下一篇:从《浮力》教学谈问题情境的创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