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跳高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与恢复

[复制链接]
查看: 1172|回复: 1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731
发表于 2020-8-24 08: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本文综述了所带运动队跳高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及采用有效的恢复手段和方法,对科学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和比赛预防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运动员; 疲劳; 恢复
  中图分类号:G 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3315(2011)11-112-001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对象
   以本校运动员为对象进行研究。
  2.研究的方法
   1.1问答法。对本校运动员进行咨询式问答,以验证我所提出的观点,在理论与实践中的统一性、真实性。
   1.2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相关的运动员产生疲劳以及恢复方法的资料和书籍。
  二、结果与分析
  1.疲劳产生的原因
   疲劳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跳高运动员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1能量消耗。剧烈运动后,机体内糖元、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等能源物质大量消耗,在供能上失去平衡,不能及时补偿从而导致人体疲劳产生。
   1.2代谢产物增多大脑的抑制性保护。运动时大量代谢产物,如乳酸等,在人体中大量积累导致疲劳。
   1.3外界环境的因素。如有闷热、寒冷、风雨等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对运动员的体力、心理、精神状态等产生负面作用,导致疲劳产生。
  2.疲劳的分类
   疲劳的产生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体力上的疲劳;二是病理上的疲劳;三是心理上的疲劳。
   体力上的疲劳是由肌肉过度劳累,造成二氧化碳和乳酸积累在血液中,慢慢地削弱了身体的力量。
   病理上的疲劳是由于生理功能紊乱产生病变的结果。其表现在生病、打针、吃药,甚至做手术等方面。
   而心理上的疲劳主要是精神状况和情感所致。中学运动员边忙于文化课边训练,压力也很大,使得长期的在学习、训练及比赛中精神不振,疲惫不堪,甚至丧失体育运动的兴趣。由此可见,心理上的疲劳对训练和比赛有很大的影响。
  3.对跳高运动员疲劳的判断
   3.1轻度疲劳。一般在肌肉工作之后,甚至在量和强度都不大的训练之后出现,以疲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类疲劳一般来说不会使训练能力下降。
   3.2急性疲劳。是在一次性极限,身体负荷时发生的特征。表面出现身体虚弱,训练能力和肌肉力量明显下降。进行机能测试时,心血管系统的反应不正常。急性疲劳的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心跳过速等现象。
   3.3过度紧张。在身体机能状态较差的基础上,一次性的极限训练或比赛负荷后出现的急性状态。其临床表现是全身虚弱雅力、头晕,有时出现昏厥状态、动作失调、心悸、肝区疼痛等,心血管系统对负荷的反应不正常。这类疲劳能持续数天至数周。需予以关注。
   3.4过度训练。这是运动员训练和休息结构不合理时产生的一种状态。其主要原因是:长期训练过大负荷,训练手段和方法单调,其特征是有明显的神经―心理改变、运动成绩下降、心血管系统活动混乱、身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
   3.5过度疲劳。这是常以神经性机能疾病为表现形式的身体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为:比过度训练明显、运动员情绪冷淡、对运动成绩不感兴趣、消化机能出现障碍。
  4.恢复的方法和手段
   运动训练中产生疲劳是很正常的,没有疲劳的产生就没有恢复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没有大强度的训练就不可能有超量恢复;没有疲劳的恢复就谈不上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这是辩证的。
   4.1针对体力上的疲劳可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保证充足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睡眠属于静止性休息,在大运动量负荷后,没有充足的睡眠,各器官功能是不可能得到恢复的。
   第二,采用积极性休息。在每次训练尽量采用积极性的整理活动。例如:慢跑放松、压腿。
   第三,沐浴。它是一种最简单消除疲劳的方法。如果水温适宜,它可以加速人体新陈代谢调节机体使其兴奋。
   第四,营养。营养是运动员创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科学地利用营养因素来补充因训练而消耗的物质。
   4.2针对病理上的恢复。中学运动员多半是没有参加专业的训练,入校后就接受这种专业训练,有时准备活动做得不好很容易受伤或强度过大导致肌肉拉伤。针对这些现象多采用按摩、针灸等手段进行治疗,从而恢复体力。
   4.3心理上的疲劳。特别是跳跃项目,因为其技术复杂,心理和体力缺一不可。此时采用音乐疗法非常有效,尽量放松紧张的情绪,使中枢神经的疲劳得到缓解,有镇静、增强记忆的良好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掌握运动员训练后的身体状况,及时地调整,进行科学的训练与恢复。在以后训练中应更加科学地、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避免过度疲劳,增加训练效果,提高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林红,孙美云.对运动员形成过度疲劳原因的分析与研究,山东体育科技
  [2]许俊柱,陶脉祥.浅谈运动中的疲劳与恢复,安徽体育科技.1994.4
  [3].邓春梅.运动疲劳及其测定,湖北体育科技.199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学生天地》惊艳亮相兰洽会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应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24 08: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