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导入得当,开篇新颖
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它是伴随认识的心理过程而产生的,并且影响着人的认识活动。同样,在课堂中调动情绪和情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所以说,音乐课的导入需要教师用新颖、别致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愉悦、积极学习的情绪。让学生在优化了的情绪和情感中进入教学的最佳境界。因此,上好一堂音乐课,精心的设计导入便是至关重要的了。
通常学生都会对音乐感兴趣,他们往往将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快乐的时刻”。但是如果老师上课仅是灌输知识,方法一成不变,学生就会失去对音乐课的兴趣。所以上好一堂课的开头,可以牢牢抓住学生、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有效的导入,向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要点,便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大大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愉悦的气氛。所以我认为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将音乐知识形象而生动地融入课堂,让每节课都有新鲜元素,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才能持久。如讲解民歌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在电视上经常出现的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作为教材,介绍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故事及相关地理、人文文化的影音资料,唱着歌曲旅游,学生就会感到很新鲜,从而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课堂上,可以让他们展开讨论,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思维碰撞的同时,知识得到了互补,智力得到了发展。
二、整体包装,衔接巧妙
好的开始只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体现出教师独具智慧的设计理念,是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因为教学目标、教师理念、教学设计等等,最终都要通过课堂上的新课教学来实现。因此,课堂教学的衔接也就具有重要的作用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衔接的巧妙呢?教师只有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
音乐语言是非语义符号性的,它与现实世界或人的情感、联想之间不存在任何直接的对立关系,乐器奏出的乐句,不像文学家笔下的语句、画家线条下的颜色那样具体,然而它却让人们通过听觉传递、感染、刺激情绪,去激发想象。学生因为年龄思想的限制,他们还达不到某种程度上的想象力,感受不到某种意境,根据这一情况,我围绕教学内容找到一些传统音乐的视频资料,配合课堂教学放给学生们看,给他们创设音乐意境,让他们边欣赏画面边欣赏音乐,尽情地发挥其想象力。
同时,辅以层层递进的提问、环环相扣的设疑完成课堂教学的自然衔接,这样教师不仅课堂语言非常干练,而且还会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孩子们在疑问中学会了思考,在思考中学会了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去找寻答案。
三、内化精髓,精彩升华
一堂音乐课要是少了精彩的高潮,可以说就不是一节完整的课,而高潮部分应该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候。所以很多时候,高潮都可以放在结尾部分。在同学了解了一定数量的音乐后,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诸如音乐知识竞答比赛、赛歌会、小型的近代歌曲演唱会等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学生有了一种参加者的态度,有了一种学习愿望,音乐教学必须建立在音乐本身直接的、有趣味的感染力上,正是这种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去了解音乐,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在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流传着一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实践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一节课要让学生像看精彩的电视剧一样,在撩人心绪的悬念中盼望下节音乐课的到来。而所谓精彩,是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来设计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成就感,从而使他们对音乐课的喜欢转化为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学生是老师的影子下一篇:历史课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