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很多中学同年级教师集体备课、反复讨论、研究教案或制定某种模式的教案,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相同,差距很大。如课堂教学组织得松散,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收放雅度,没有紧迫感、节奏感,师生双边活动配合不默契,气氛不热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教学时间不够用,完不成教学任务等现象,究其原因,课堂教学操作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师的智能结构,在备好课的前提下上好一节课是完全可能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其中意志品质是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主观因素之一。马卡连柯说过:“坚强的意志――这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抛弃什么的那种本事。”自制力能使教师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使其活动符合教学规律,并给学生以良好的心理影响。教师庄重的衣着、稳定的情感、饱满的精神、热情的性格、清晰的自我意识、自然可掬的教态是操作好一节课、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首先要了解学生
集体备课可能会产生一种教学模式,当这种模式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可能会流畅活泼,可以顺利达到目标和要求;当这种模式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可能在某一环节停滞受阻,影响实现目标。由于班级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认知能力的不同层次,同一教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就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能使学生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采用相应的有意义的学习心向进行学习,设法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就会使学生出现稳定而明确的有意义的学习。”《新大纲》中也提出:在呈现教学任务之后,要呈现完成任务所必须的语言材料,即新的学习内容。在这里,奥苏伯尔的观点和《新大纲》都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备课操作切合实际,有的放矢,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即知识储备、智力水平、认知能力、需要与兴趣、学习习惯等。以便预测在教学操作中学生学习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做到教学中指导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胸中有数,目中有“人”。
三、坚持实践性原则,模拟实际活动
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告诉我们:在人身上,两种信号系统一般总是协调活动的。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第二信号系统形成的基础和保证,反过来,第二信号系统又对第一信号系统起支配和调节作用。英语课堂教学在呈现新学习内容时,创设情境最好采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利用实物、人(学生)、图片、简笔画、投影仪、录音机等教学资源进行操作。由这些具体的刺激物作为信号刺激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形成身临其境之感,语言作为第二信号(现实的抽象信号)代替具体刺激物进行语言(英语)实践和交际。这是教学操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导入新课、呈现新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进入学习知识领域的好方法。
我在教授初一Lesson 98时。首先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指着说:This is a map of the world. This is China. I come from China, I speak Chinese.说两遍后,全体学生跟着重复,学生上口后,我利用投影仪出示胶片,显示“国人、国家、语言”表格。学生按此表格顺序,很快说出课本第一部分的重点句型,接着集体说两遍,个体说两遍。这样,设置情景恰当,导入新课速度快,有放有收,时间短,教学效果好。
学习第二部分,我问:Are you Chinese?学生回答:Yes, I am.我继续问:Do you speak English?学生A回答:No, I don’t. I speak Chinese.集体重复读两遍后,我与全体学生分角色对话,接着half classwork,boy’s work,girl’s work,individual work,pair work. 。这样激活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使他们兴趣大发,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语言内容。同时,课堂上留出个体学习时间,照顾学生中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新大纲》要求:“教师要拓宽备课范围,不仅要备语言知识,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模拟交际的情景,使学生能应用所学语言进行模拟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教师要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提供有效和足量的实践机会。”
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和模拟交际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要让学生多说、朗诵、分角色对话。我每天布置作业,其中一项就是编制大于十句话的短文或对话。为每个学生第二天在课堂上演讲、对话做准备,充分利用课前十分钟,先让学生在小组(四人一组)练习,然后学生推荐上讲台。内容可以是刚学过的,也可以是以前的,但贴近学生生活。所编制的短文对话,精彩、真实,使每个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发挥了他们的创造能力,运用语言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师生为之欢欣鼓舞。
四、多媒体操作与注意规律的转移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如果课堂上能恰到好处地呈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使学生能听得懂、练得有趣,交际水平得到提高,运用能力得到发展,那么他们的心理活动会自然而然地指向和集中与课堂的学习活动。明确学习目标,正确选择媒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设置情境,处理好有意注意与雅意注意的关系,发挥有意注意的作用,择定教育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与最佳作用时机,就会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加大课堂语言的实践量,有利于加大教学密度、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强化、巩固学生所获得的语言技能,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益于形成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保持他的注意。”多媒体操作使用和注意规律的转换与课堂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应尽量排除雅关刺激的干扰。如:课堂开始时利用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后,当不用投影仪时,应该立即用遮盖物遮盖,以避免学生的雅意注意和干扰,使学生稳定地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再如:利用录音机播放表演对话课文时,要求学生先听、后看文字,第一遍播放时,指令学生合上书;第二遍播放时,指令学生翻开书。这样才能通过听说转换,训练听说的效果。如果课堂上穿插做点游戏、唱首歌、朗诵小诗等,也能达到注意规律转换的教学效果。
五、明确任务、指令清晰,增强教学节奏感、艺术感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大教学论是阐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技术。”距今两千多年的《学记》中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英语课堂教学操作得好,课的进程安排得当,环环紧扣,张弛有致,学生、教师都处于紧张而又积极的状态,充分利用人力、物力、时间、空间、信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位教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迫切追求的。
英语课堂教学有若干个教学过程,每个过程有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服务于明确任务的语言实践的指令,指令发出后,能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样做,迅速反应并加以执行。这些指令事关教师能否驾驭教学材料的能力,事关教师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事关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关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操作,以语气、手势、眼神、情感等传递信息、发出指令,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指令具有它的艺术功能:激发动机、引起兴趣;鼓舞和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语言,注意力集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造和谐共处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便于管理。但要注意:教师发出指令一定要适合平常课堂教学中的习惯,非一日之功练就的,而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否则,百呼而不应,使教师处于尴尬的境地。
英语课堂教学操作得好,指令清晰,能大大增强教学的紧迫感、节奏感、艺术感,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是每位优秀教师为之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教学艺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小议下一篇: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