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针对现今美术课堂中“重”活动轻内涵、“重”创新轻双基两大不容忽视的现状,提出了“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课改精神,结合教学实践,从“起点”的引入、“基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重点”的体现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美术课堂;现状;策略;有效性
美术新课改至今,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看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重”活动轻内涵:以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为动力,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充满激情和热情,课堂上,学生忙这忙那,热热闹闹,美其名曰“动中学”。这种所谓的活动,完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没有体验,有合作而雅实质。
2.“重”创新轻双基:有些美术课一味地强调“创新”,却轻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试想,一个人还没学会走路,你就叫他去跑,岂不是违反了客观规律。
“内涵”是美术教学的灵魂,要让学生在每次的美术课中,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美的魅力。“双基”是美术教学的特征,不了解美术基础知识,不了解美术基本语言,不了解初步习得美术技法,也就谈不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引“起点”,以贯通法
美术教学的起始阶段,应注意“起点”的艺术性,使这个点统领全篇,辉映整个课堂。
教学《茶乡四溢》一课,在优美动人的《采茶舞曲》中,播放视频,教师表演茶道艺术,并斟上一杯热茶,让学生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姿态,欣赏茶水的色泽,闻一闻茶水散发出来的清香。这样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茶文化充满了探究欲望,增强了学生对茶叶包装设计的热情,为设计创作做好了充足的铺垫准备。
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开课就请学生背诵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从学生对瀑布的已有的经验感受入手,再欣赏世界上有名的瀑布,形象感知瀑布的特征,激发学生观察和表现的欲望,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杂技表演》则从学生观看杂技节目、模仿杂技入手,了解杂技艺术,探究人体运动时的变化规律,抓住人物在运动中特有的造型,激发用泥塑表现人物造型的欲望。
……
采用这样融会贯通的导入手法,使美术教学不再单一孤立,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又为上好创作课做好了素材的收集和准备工作。
二、把“基点”,以比较法
能充分利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形式、技巧乃至风格等方面进行纵横交叉比较,则比空洞的分析、讲解和说教更为生动,更易使学生得到启发,从而使其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加深理解,激发学习主动性。
1.求同比较。即在比较中通过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分析相同点,并借助比较分析的过程促进学生认识美术规律,揭示美术的本质。在选择作品时应注意选择相同因素十分明显的作品,在题材、构图、气氛、形式、手法、技巧……这些“同”的方面构成了比较的基础,既可归纳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又能清楚地看见作品表现的丰富性、差异性。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联想》一课,讲解联想创作可运用变形、夸张、添画等表现手法时,我出示了一组鸭子的作品,分别是对鸭子进行变形、夸张、添画等方法进行创意联想的。
学生在比较了这组作品的共同点就是变形、夸张、添画这些绘画表现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如果不采用两幅以上作品进行求同比较,学生们就不能从单一作品中找到规律,同时也很难体会到图形联想的具体手法。
2.反差比较。反差比较是对相关的作品或现象进行差异性的比较,找出不同之处,以促进对作品深入理解,求异的比较更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对作品进行深入观察和剖析,从而使欣赏者的鉴赏力得到较快的提高。譬如在分析学生作品时,我们不能武断的认定这幅画是好作品,那幅画是差作品,仅仅如此评论,学生也不会理解作品“好”和“坏”的标准是什么,因为形状的大小、差异,构图的好坏,色彩的明暗、深浅、冷暖等等,都是相对而言。例如一年级教材《好大的向日葵》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构图中的“满”和“空”,我选择了两幅相同内容的作品,但在其中一幅作品构图上,我特地把向日葵画得很小。在课上,我让学生找一找两幅画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喜欢哪幅。通过这样的反差比较,学生明白了作品的构图要求。
三、破“难点”,以示范法
教学难点是根据学生实际提出来的,一般都是学生学习有困难,需要教师重点引导的地方。采用教师示范法,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好的结合。
拓印树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印印画画》一课时,我在实物展示屏上将印画步骤进行示范,并对蘸色拓印时涂色要有一定的厚度、均匀,压印用力要均匀等进行了讲解。再请学生复述印画步骤以及注意点,接着进行蘸色拓印体验,然后学生展示作品,师生评议。于是,对蘸色拓印这一难点在示范法中得以攻破,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接下来的印印画画完成综合作品,打下了基础。
曾经有一段时间,美术课中没有了示范,总认为教师的示范会限制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的想象力。实际上,创新绝非空中楼阁!教师在课堂里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做少而精的示范,对学生的学习技法能起到重要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不过,教师要把握好“度”的问题,不能促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应适可而止,给学生自主思考与实践的余地。还要善于掌握示范的时机、程度等,特别是在画想象画时,老师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示范出来的话,会把学生的思维框死,所以只能给予技法上的指导,留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
四、突“重点”,以迁移法
教育心理学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之为“迁移”。譬如通过阅读教学,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懂得怎样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布局谋篇,在作文时能运用学得的这些知识技能进行写作,这便是迁移。迁移分两种,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叫正迁移;反之,起干扰、妨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叫负迁移。从教学目标着眼,我们所期望的当然是正迁移,学习中正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学习情况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的效果也越好。“为迁移而教”是教育界很有说服力的口号。美术教学若能遵循迁移规律,将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在美术教学的重点处安排迁移性训练是教师必要的教学策略。
例如,七册美术第五课《喜气洋洋》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剪双喜字,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二年级《手拉手,好朋友》的二方连续的折剪技法,学剪双喜字;再运用对色彩的认识理解暖色可以用来表现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并迁移添画、变形等表现手法剪出带装饰物的喜字。通过迁移,使学生对重点知识技能的学习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戏有戏眼,文有文眼。“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它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相对完整的实践过程和艺术创造,因而一堂课也应当有它闪亮的眼睛。而一堂课的着眼点可以是巧妙的切入点,可以是教学的某一个设计环节,可以是情感共鸣的兴奋点,也可以是一堂课的重难点,它是教师对教材理解认识的升华,是教师教学实践的艺术体现。找准了这些点,紧密围绕,巧妙设计,力求点点在意,点点入心,将有效提高美术课堂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02-05.
[2]浙江省中小学美术教学建议.
[3]陆长根.不容忽视的两个支撑点,2005-0 .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下一篇:音乐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