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其文化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言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巨大,必然造成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语用差异,这反映在生活交际的各个方面。例如,通常中国人在普通场合见面时的常用问候语是:“你吃过饭了吗?”而如果在某一场合碰到一位外国朋友,还是问他:“Have you had your lunch?” 这位外国朋友会误以为要请他吃饭,以致于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因此,不了解文化差异,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而使交际失败。也正因为这一点,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文化渗透已成为必然,这不仅有利于扫除交流的障碍,使语言更加鲜活起来,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堂渗透
英语的学习除了学习基本的知识点外,还应该包括学习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等。它们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不仅要基于教材,还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学会如何处理教材、整合教材,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向学生传递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外查阅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外研社版的英语教材每单元都有一篇Cultural Corner。每学一篇新课文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关于课文背景的问题,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参考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可给学生10分钟左右时间讨论布置过的问题。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归纳总结。采取这种方法,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为理解课文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
3.日常生活中多比较、积累
学习外语,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多学习、留意。学生应多了解西方的生活礼节、习惯,从称呼到见面礼,从起坐到餐桌摆放等,都是学生应了解的。如美国人在正式场合,握手致意;非正式场合见面,礼节比较随意,往往以点头、微笑为礼,或者只是向对方“嗨”上一声。若非亲朋好友,一般不会主动与对方亲吻、拥抱;澳大利亚人见面习惯于握手,女士之间一般不握手等。
对比法是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比中英两种语言与文化异同才能加强学生的文化差异感。以常见的动物习语为例,“狗”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是跟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之一,两种语言中与之有关的词语也是俯拾皆是。大部分情况下,“狗”在英语语言中是中性词,甚至很多时候还是褒义词,如“big dog”(大人物),“top dog”(当权派),“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一个快乐的人)等。这些用法在英语中都不含任何贬损之意。尽管中国人大多也都认为“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但在汉语里含“狗”字的用语却多为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 等。这些例证说明,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使得同一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传统文化差异使一些动物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对两种语言进行翻译时,一定要从它们的文化内涵中去分析、理解,这样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尴尬和误会。
学习和掌握外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文化意识的渗透也不应拘泥于单纯的课本教学和课堂教学,应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外国文化,扩大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知识。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让学生慢慢地增长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灵活运用。
英语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导他们理解语言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东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能帮助学生将来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保持不卑不亢的心态。文化知识的渗透和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文化教学,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一点一滴抓“习惯养成”下一篇:唯物辩证法在机械制图教学应用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