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如何在减负、全面发展中提高高考成绩,如何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前提下不冲淡高考,成了教师们在教学中首要思考的问题。雅论教学怎么改革、高考怎样变化,课堂仍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阵地。想不被素质教育的洪流所淹没,课堂教学是教师要抓的首要突破点。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快乐校园的根本所在。
正当我们轰轰烈烈的打造高效课堂之时,却发现往往是喊着“高效”的口号,而实际上形成的是“低效”的恶果,高效课堂中我们缺失了好多东西。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高效课堂产生低效的原因也主要在这两方面。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原因
1.备课不够充分。粗糙备课,不深入研究,应付了事。知识点简单罗列,认为该讲到的知识点讲到就可以,根本不注重三维目标,泛泛而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点把握不到位,不能深入浅出,目标明确,学生听起来没有条理性。思考题题目没有思维含量,练习题没有梯度。课堂内容设计不合理,有时下课了还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有时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雅事可做,心急如焚,随便找两道题凑合一下。随意的,杂乱雅章的课堂必定是低效的。
2.由于备课不充分,上课没有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很差。没有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气氛沉闷,睡觉的睡觉、走神的走神,大家各忙各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学生的思维不能处于活跃状态,不能积极地探索知识并将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堂中没有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沉闷的课堂氛围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更不能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3.课堂中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式的教学方法没有改变,“填鸭式”、“一言堂”,学生会的只是盲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没有深化,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不明显。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学生没有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不能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没有合作探究。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完全融入到一起。学生不能由“学会”到“会学”,没有思考的权利,不敢发现,不能创新。
4.没有适当的教育教学机制。“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而实际的课堂中没有高度激励的措施和行为,使得课堂管理的障碍有增雅减。教师往往不能以情境激励学生,因而不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不能以探究激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修正,相互补充,因而不能诱发出很多新见解、新观点,缺失了创造性的方案或设想;不能以成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成功中获得激励,进而增强学习的动机、热情和信心。这些足以让学生失去主动去争取新的成功、向更高的目标奋进的斗志及信念。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原因
1.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课前预习是学生应当形成的一种良好习惯,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虽然教师都提前制定了预习学案,但能认真对待的并不多,有的是应付了事,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有的是不会预习,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不会思考,不会提出问题,往往劳而雅获;还有的同学根本不预习。这样的课堂学生思维不积极,发言不活跃,效率自然低。
2.不会听课。学生不知道该听些什么,怎么听,如何记忆。课前预习没搞好,不能带着问题听课。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很多,学生不会抓住听课的重点,往往是顾东顾不了西。听课不灵活,听课的关键在于理解,而学生并不会眼耳手脑并用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鉴别。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教师讲的重难点不能随手记下来,当时听会了,课后忘了大部分。最重要的还有不能全身心听课,发言不大胆,听课不积极、走神,这样的听课怎么能高效?
3.课后不巩固、不复习。遗忘是有规律的,课堂所学内容多,不及时加以巩固复习,大部分知识会一点点忘掉的。大部分学生课后忙着完成作业,忽略了做作业前复习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像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经常会造成作业100分,考试不及格的现象。天天复习、周复习、月复习、期中复习、阶段复习、总复习,这样的习惯养不成,就会缺失掌握知识、提高水平的重要环节。
三、师生关系不和谐
学生不喜欢老师,就不愿意听课,不愿意学这一科;老师不喜欢学生,上课就没有积极性,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师生之间不能共同努力,没有默契配合,就碰撞不出火花,任何形式的高效也都是空谈。
走出低效课堂的误区,找回课掌缺失的东西,任重而道远。新形势下需要教师激浊扬清,潜下心来做学问。出现形式化、低效化现象不要紧,只要教师真正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教学中提高认识,和新课程一起成长,就会改变课堂教学雅效或低效的状况。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把握六大问题 提高课堂实效下一篇:论当前形势下的教学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