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从新课程理念看,教学不应该是纯功利的技能训练,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而不是思维本身,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学习和交往获得健康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围绕着“教”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其结果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丧失了探究问题的进取精神。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打破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因此,优化课堂结构、极力提高学生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优化导入的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一堂好的数学课必须注重视新课的导入艺术,最好能造成悬念,以便使学生更好地进入状态,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只有恰当地导入新课,展示知识的价值取向,才能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达到轻松乐学的境界。导入新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从好奇心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以攻难为入切点,激发学习兴趣。(4)运用直观的例子导入新课。(5)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利用新的知识生长点来导入新课。
二、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开启心灵的窗口,使数学课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索性,实现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真正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而不是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要构建一种和谐、轻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处在愉快的环境中达到低支出,高产出的效果,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组织学生的学习方式,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1.“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具有学科综合程度高、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自主性强的特点,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已有教材,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来处理问题,它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亲历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学习终身化等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社会知识的快速更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们必须能够终身学习,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元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标准评价,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由于它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
3.问题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的技能。当然,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前瞻性。
三、优化解惑策略,促进学生有效质疑解难
简单的、通过学生自学就能懂的问题,原则上不讲,避免雅谓的重复。但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或意见,则可以给学生以表述的机会并给以适当的表扬和激励。对比较复杂的、只有部分学生能顺利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交流,再由教师补充、更正、点评。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可以师生共同探讨,以启发的方法进行讲解;不能就题讲题,要加强变式训练,以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要对基础知识点、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提炼,以使学生形成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四、优化课堂的时间分配,合理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
数学课要处理好教与练的时间分配,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放给学生;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做到精讲精练,并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传统设备和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教师应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不论是组织讨论、口头讲解,还是课堂小结,都要简单、明了,绝不能拖泥带水,而板书也应该重点突出。
五、优化练习,巩固基础,提高能力
练习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巩固基础知识为抓手,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要具有一定的梯度和启发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为此,要精心选择供训练用的作业,可以设计“一点多题”的练习,还可以进行题组训练,以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点。设置的问题不宜太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安排一些典型性的练习。目前,导学案的实施,能有效地节约学生的大量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力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突破“先学后教”的瓶颈下一篇:浅谈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