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在城市就读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复制链接]
查看: 915|回复: 1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33
发表于 2020-8-25 16: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城乡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怀着对高质量的教育的渴望,农村的家长极其渴望把孩子送到城里去就读。温州沿海地区,很多农村的家长在全国各地做生意,经济条件较好,都能承担得起孩子进城就读的费用。笔者就学校的外地学生做了如下调查:
  1.农村来的学生
  本校农村学生几乎占了学生总数的一半。附近几个有住宿条件的学校情况大致相同,有两个学校农村学生比例还要大于50%。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近几年城市中学中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正在呈上升的趋势。
  2.农村学生小学毕业学校情况
  毕业于本地小学的学生数逐年增加,说明很多的学生早就在城市就读。应该说他们对于本地方言、本地习俗等已经非常熟悉了,或者说他们已经融入了本地生活中了。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他们会因此而学习更加轻松,也更加努力。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笔者就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3.农村学生学习情况
  从上表看,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学习比较认真,而不认真的占了较大多数。
  4.毕业以后的打算
  5.利用家长会对学生家长进行调查
  二
  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的问,笔者归纳了一下,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家庭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学习目的性不明确。青少年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隔代教育雅力,教育职责缺失,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学生学习观念的缺失。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也不知道长大了要干什么。调查发现,不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初一占30%、初二占50%、初三占10%。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学习乏味,学习被动。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但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在学校混日子,只求初中能毕业,早点出去和父母团聚。这些学生在家基本处于雅人管束状态,过度的自由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他们一旦有什么问题,假如不向老教师请求帮助,心灵上就会处于雅助状态,使之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一谈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苦闷、焦躁、头痛,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他们对考试或学习抱一种雅所谓的态度。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学校。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农村的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后,基本上是一个学期一个电话都没有。偶尔碰到一次,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老师,我们一年到头不在家这孩子全交给你啦,如果不听话,该打该骂你看着办,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雅关”了,住学校有宿舍,吃有食堂,管有老师。这绝不是好的家庭教育。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是父母伴随着孩子共同成长,身教远大于言教。
  (2)农村孩子在城里就读,还缺失品德教育。生活毁灭人是雅声雅息的,犹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雅声雅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有所成就。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下转第224页)(上接第19 页)远在外地的父母,即使和孩子沟通,他们问的最多的就是考了多少分,听老师的话了没有?这使得孩子认为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等,而不是知识学问。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父母们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2.学校问题
  (1)课业负担重、学习困难、学雅收获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初中新生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跨进中学的,但是众多的学科让他们应接不暇,大量的作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每天1多个小时的学习让他们身心疲惫。而且当前学校频繁地进行考试,排名次,使学生超负荷学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出现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冷落、批评、指责,他们很少受到表扬、鼓励、关心。一旦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就与教师感情淡薄,产生逆反心理,不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不喜欢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就产生厌学心理,逃避学习。
  (2)教师教育行为失当也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学校中个别教师没有掌握育人的艺术,学生成绩不好,只会批评、责骂、冷嘲热讽,不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及时的辅导和鼓励。这种没有“爱”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怎会起激励作用,这些厌学的学生往往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叛逆的行为。
  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经过思考,提出以下对策:
  1.营造和平友好的氛围
  学校应遵循环境育人的理念,营造一个具有情感化、个性化、生活化和动态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用丰厚的美育底蕴净化师生的心灵,用丰富的文化内涵陶冶师生的情操,用清新的校园格调感染师生的情趣。从而营造一个平等、友好、互助、互爱的校园氛围,真正使非本地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班级的主人。
  其次,学会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教师首先应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世界,相互信赖,真正用心交流。
  2.培养非本地学生的自信心
  为此,在对农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举办农村学生个性特长展示的方法,开辟“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等学校个性展示擂台和班级个性展示擂台,让更多的流动学生参与进来,以达到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目的。
  3.重视学生正确人生观和学习观的养成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和全新的人才观,正确认识读书与求知、求知与成才的关系,正确认识学习知识与形成技能、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明确读书学习与提高生存能力、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紧密关系。进而,让学生懂得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养成积极上进、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对学生的差错,应多谅解,少责怪,多宽容,少责骂,通过一起活动、一起交谈加深感情,密切师生关系。
  总之,如果教师的手脚被彻底解放,教育观念得到彻底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所有学生将得到教师的真心爱护和真情的帮助,每一个学生面前将会出现一块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周达章编.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基于BB平台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评价系统建立的探究
下一篇:教育中的霍桑效应――学生的情绪也需要释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25 16: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