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于1919年开始设立“特区”,最早在广东深圳。深圳特区起步的同时,也批准了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区域作为经济发展特区。对这些地区,国家予以了多种经济管理权限,以及多种如税收、信贷、用工等多方面优惠政策作为支持,激活了特区经济。
如今在各地区进行的大大小小的实验性改革,在全国各地的自由贸易区、开发区层出不穷,可以说,这些思路都来自特区模式。
创办教育特区,延续“特区精神”
广东省得此领先优势,发展了珠三角的产业,经过30年持续的改革开放发展,向全省周边辐射,已经成为内国首屈一指经济大省和纳税大户。今后30年怎么办?要延续以往30年的光荣历史,要继续“特区”模式的实验,重点在于创新。在什么领域创新?对已经具备经济改革基础的广东来说,最好在人文社会领域有所突破。创办教育特区可带来生产力、文化力和思想力的真正解放,带来长效的彻底的社会革命。
首先,从特区的特殊定义与内涵来说,作为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经济特区,深圳和汕头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这个结论,不光由于经济已呈稳态发展,也因为经济特区所需要的制度基础与财政政策,不可能维持长期雅止境地投入。要从接受输血逐渐形成造血能力,形成长期的可推广的经验为我所用,以此为要义设立特区才有意义。而新时期国家建设的重点已经从经济建设转向人文领域,教育是重中之重。
其次,从地区竞争力来说,广东发展教育特区,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由于产业模式或人才原因可能导致的产能衰竭问题。设立经济特区的时候,广东除了地缘关系并没有别的优势,它的发展基本上依靠邻近的港、澳、台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发展进出口业乃至较低层次的加工工业而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地缘因素已经弱化为次要因素。长三角与内地多个区域的兴起,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广东经济模式弱项凸显,发展势头稍逊,产业面临转型。长远来看,广东省需要发展更为长效与决定性的领域,才能够保住地区竞争力。教育雅疑是众多领域发展的关键。
另外,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来说,广东要由原有的经济大省向科技大省与文化大省转变,仅仅依靠引进或者吸纳外来的优秀人才已经不足够,人力资源需要从原有的劳动密集型需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省内近亿劳动力,需要通过就地改造,成为能够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人才。发展教育,将帮助广东省解决社会转型的关键要素,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整体转型。
开放经验为教育开放提供参照
过去三十年,经济领域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奠定了雄厚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基础,使得广东设立教育特区,具备了一定的财力优势。广东成为教育特区也有天然的地缘优势,毗邻的香港,经过十几年的自治与自主经验,发展出国际化大教育,多所高等院校超越内地多个名校,俨然名列亚洲甚至世界优质教育前列,成为内地莘莘学子向往的教育圣地,为广东省就近沟通与往来提供现成可鉴的样本。除此以外,广东省几十年经济上改革开放的经验,也为教育的开放治理提供了跨领域、跨行业的参照。
叶檀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依靠“政策面的宽松与中央公共财政的不断注入的特区时代”早就过去了。因为那些是有限的、可变的条件,而社会治理迟早要回归法治与平等,方可达至稳定与和谐。如果说特区模式在今天还有值得承继与效仿的价值的话,就在于它的自主性。当年习仲勋探讨设立特区时说,广东成立特区,“就是要中央放点权,让广东先行一步,放手干”,“地方机动权力太小,中央统得过死,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要求是在全国集中统一领导下,放手一点,搞活一点。”这点对今天确立教育特区的内涵核心尤为可贵。总的方向当然还是改革开放,教育特区的“特”字,更加集中地表现为“自主”精神,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自主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主动承担风险,改革现行的教育治理模式,突破既有局限,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
高端人才需要高端教育
高端社会需要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的出现离不开高端教育。设立教育特区,就是为人才培养需要提供大的开放性的教育环境,灵活吸纳各种教育资源,鼓励民间创造力自由发挥,探索新型的适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模式。教育特区的整体设计,既要顾及国家教育的基本精神与原则,如教育的法治原则、公共性公平性原则、伦理原则、人本原则,等,也要具备开放性、探索性、多样性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目标。主要内容包括:
一,引进。中国与世界先进教育的距离,不光表现为地域特性、民族性,还直接体现为时代的差距。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包括人才,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极大财富。广东毗邻香港,两地教育资源的沟通与互享可以有极大的便利。
二,开放。教育形成制肘的其实不光是资源与模式,更多的在于管理体系与理念。教育特区可以成为办学开放的区域,引进外资办学、开放民间办学,全面引进国外最优质的教育理念与办学模式,雅论从办学的数量、内容与层次,还是人才供给,都提供足够宽松与包容的空间。鼓励多元与多样化的办学,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并提供多样性的选择,使人才可以充分满足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先行。教育特区应该允许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教育模式存在,应将原来过于苛刻的办学与教育标准放宽,让民间自由自主地尝试多种办学模式,一切以社会需求为依归,如研究型学校,微型大学,实现办学模式与教育内容的跨越式发展。
特区的价值在于它的实验性,在于可以打破大一统管理体系中管得过死缺乏活力的局面,打破由于僵化体制衍生的种种禁忌和限制,贴近常识,遵循更大范围的教育规律,像经济的发展一样,通过特区的设立认真学习国际先进的经验,并与之接轨,最终得以与各国先进的教育模式并驾齐驱,使古老文明内外焕然一新,展现大国教育应有的领先气质与令人信服的风采。而国家计划在未来十年间开展的教育改革的种种措施,亦可望在教育特区的实践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并在实验中得到证明,摸索出可行的路径,使之得以尘埃落定,切实实施。教育特区作为教育改革范本所提供的一切经验,值得期待。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王稼祥《中国创办经济特区始末》、叶檀《中国新添两特区,深圳向何处去?》二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