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学能力是有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等。广义的自学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
国内外教育家都赞同这样一句格言:“学习就是学习如何学习。”就学校教育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因为学生学的需要而存在。在学生的一生中,教师的教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是短暂的,而自学能力却是长久用得着的。将来学生走出校门,主要还是靠自学能力去获得知识,增长才干,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1、应考虑的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如何感知教材 如果学生对教材生疏,教师再好的启发也是徒劳的,学生只有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科学地出预习题是教给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不论教文选还是语基都应十分重视教给学生如何感知教材。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应有不同的感知方法。
2、在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教材 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学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必须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从心理学观点来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一个有效的自学者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前进的。
初入学的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教师就要帮助他们设疑,让他们思考讨论,通过这些疑窦叫学生思考、议论,教师适当点拨,同学们一下清楚了作者的结构意图,明确了作品的主题所在。这样既弄清了问题,又开拓了思路,也学会了提问题。这就说明学生是开动脑筋了。我一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立即作出答复,总是把问题再交给学生思考、议论,大家开动脑筋,你一言我一语,尽管问题说的不够全面,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老师再加点拨,肯定了他们的议论之后,同学们立刻会露出高兴的微笑,充满了那种经过自己努力,解决了问题的愉快心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养成了积极提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开始积极提问题,实际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备课更细,考虑问题更多,学生在课堂上提的问题,老师不一定都能想到,这就要放下架子,老老实实地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对自己认识的偏差也要勇于承认。这样学生就敢提问题,想提问题,也乐于和老师讨论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提问,还有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不同,所提问题深浅各异,有的甚至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能围绕学习重点和教学难点提,还浪费时间。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这一点应在要求预习时就指出,或拟预习题时注意。
3、学生对同类教材有了较多的接触之后,就拿以前学过的课文和新课文比较 在比较中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理解掌握了新知识,也认识了各篇课文特点。充分、广泛地运用比较的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养成比较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品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比较的方法很多,从比较类型来看,可以求同比较,也可以求异比较。通过求同比较,归纳出共同的规律;通过求异比较,归纳出各自的特点。除了篇与篇的比较以外,还可以对分段、组、句、选词作层层深入的比较,即多层次比较。通过比较,养成学生推敲选词组句的习惯和能力。
4、重点点拨,举一反三 前面的预习、设疑、提问题、比较学习,更多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重点点拨,举一反三则是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精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大纲和课文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或讲解,每篇课文要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应心中有数。一般每一篇课文精讲一两个重点问题。抓住基本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基本规律讲清楚了,学生在掌握这些基本规律以后,在学习中遇到类似问题,就能自己捉摸着去解决,从而转化为自学能力。
5、师生共同综合全文,给学生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学习也像农民编筐,什么时候不收边,不成其为筐。学生通过前面几步的学习,对文章有了不同程度的、零星的理解,对文章的整体还是模糊的、笼统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而需教师最后的收边。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面、本质的认识。这一点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对较深的课文可采用学生议、教师板书的形式,归纳全文;对较浅的课文可采取学生先讨论,然后叫学生代表到讲台上板书,最后大家修改;对说明文多写结构提纲,对文学作品多写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分析。综合的方法很多:可以纵向综合,可以横向综合,也可以纵横交错的综合。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要归结到如何构思这一点上来,弄清课文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掌握了作者的构思脉络,对文章也就一目了然了。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在师生的互协、互助,共同努力而逐步完成的教学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聋生的青春期教育下一篇:合唱课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之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