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亟须改变。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统领的内容与教学设计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只要符合学生特点,并能有效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内容都可以选择,但由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课堂的练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更多地应考虑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初中 体育教学 内容选择与优化
一、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出现的问题
1.内容变形
目前体育课堂教学中缺少运动和运动强度偏小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不妥,使动作变形变性,降低了锻炼价值和教学效果。如:投掷变成了轻物投准,重量轻了,距离短了;耐久跑用台阶测试替代;跳远改成了立定跳远;跳高的高度忽视了,横杆改用了皮筋和小垫;用10 m的距离进行起跑后的加速跑练习。二是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上出现的问题。在缺少教师指导、学生缺乏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情况下,过多地采用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放任自流,练习时间被占用。一堂课下来没有汗水、没有疲劳,缺少强度和运动量,降低了教学效果。
2.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缺乏理论支撑,教学内容的指导呈现“虚化”现象
面对众多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不知从哪里下手,哪些该用,哪些不该用,各类教学内容所占比重模糊不清。《课标》没有说明“为什么没有对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规定”,没有说明“各级政府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约束性和约束方式”,也没有进行有关的理论研究,使得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撑。
3.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与学生兴趣的矛盾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会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样,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能力、兴趣和爱好。由于课程内容不做规定,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且教学内容缺乏逻辑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是否对他们产生兴趣,是否能达到全面发展,一直是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上需要把握的问题。“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应该是以“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实现”为核心内容,而“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实现”则主要依托于: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可以充分体验到运动的意义和乐趣,形成参加体育和实现健康生活的志向。
二、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的原则
1.实效性
体育教学内容归根结底是为达成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服务的,体育课程内容必须反映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实际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要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并能为学生走上社会后继续进行体育锻炼而服务。
2.科学性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要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学内容要安全、可行。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
三、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的方法
1.从已有的内容中进行筛选
对旧教材进行深刻地反思,可以发现关键的问题产生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如跳高项目。从教材本身来看,跳高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技能和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但是,把跳高教材竞技化以后,从跨越式到背越式教,已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能力水平。因此对原有运动项目要进行筛选,选择与优化那些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内容进入体育教学。
2.对已有的内容进行改造
体育课内容大多来源于竞技运动,由于竞技运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而非促进广大学生的健康,因此如何使竞技运动项目内容为体育课程教学所用,这就需要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剔除竞技运动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弊端,发挥竞技运动对人的激励作用,回归竞技运动的本质功能。
3.从生活实际中选取教学内容
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时的兴趣、自信心与安全感就越强,民族与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可供选择与优化。
4.在运动实践中创新
纵观体育运动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任何一项运动其实都是来自生活实际,有的是经过了加工与发展,有的却是经过了创新与改革,如标枪的演变是属于前者,而飞盘则是经过了创新与改革。许多运动源于健康的需求,如韵律操、瑜伽功等。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休闲、健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新的运动内容不断涌现,如各种健身性的舞蹈等。因此生活才是健身运动创新的源泉。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不断创新,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结论
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建立在与相关教学内容共同作用、产生良好的综合效应的基础之上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是体育实现体育目标的至关重要的工作。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是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的,选择教学内容要更多地研究它的功能和价值,既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又能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下一篇:浅谈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