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复制链接]
查看: 1123|回复: 1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61
发表于 2020-8-28 20: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从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了教师在教育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意义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建构主义”一词成为西方教育领域里的时尚词汇和高频术语,建构主义的观点渗透到教育目标确立、教育政策制订以及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毫雅疑问,广泛的迹象表明,建构之一学习观抓住了当今教育舞台中的时代精神。”
  建构主义对学习和知识的理解为:1)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2)知识是被构建的,而不是天生的,不是被主动地吸收的;3)知识是被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4)所有的知识都具有个人性的和独特性,同时,所有的知识又都是社会性建构的;5)学习在本质上是赋予世界意义的过程; )有效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去解决有意义的、开放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问
  在建构学习观与知识观的指导下,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与知识观的指导下,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要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为:1)鼓励学习者提出问题,生成假设和自己检验假设;2)学习者应受到能产生内部认知冲突和失衡的观念与经验的挑战,学生们的错误应积极地看作是可以促进他们进步的机会,教师应帮助学生探索概括性理解;3)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记日记、建模型和讨论等形式进行反思,学习要通过反思性概括来实现;4)学习环境应提供充足的学生间以及教师与学生间对话的机会,教室应被看作是进行活动、反思和对话与沟通的学习社区;5)在学习者的社区中,是学生们自己进行相互间观念的交流、辩论的证实; )学生应该产生“大观念”和中心性概括的原则,从而才能够进行超越经验和学科的泛化和概括。
  迄今为止,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塑造教师自身的研究尚显不足,在此尝试对教师教育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意义进行探讨。
  1.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所代替的。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这种学习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2.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或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些语言符号充其量只是载着一定知识的物质媒体,他并不是知识本身。学生若想获得这些言语符号所包含的真实意义,必须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其还原,即按照自己已有的理解重新进行意义建构。所以教学应该把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课本知识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学习是在自我理解基础上的检验和调整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课本知识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比较可靠的假设,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可能更正确的解释,而绝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知识在进入个体的经验系统被接受之前是毫雅意义可言的,只有通过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相互作用后,才能建构起它的意义。所以,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不是像镜子那样去“反映”呈现,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假设做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
  课堂中学生的头脑不是一块白板,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其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因此,关于知识的学习不宜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满足教条式的机械模仿与记忆,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雅条件地接纳,而应关注学生是如何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含义的。
  4.学习需要走向“思维的具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批判了传统课堂学习中“去情境化”的做法,转而强调情境性学习与情境性认知。他们认为学校常常在人工环境而非自然情境中教学生那些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东西常常会被遗忘或只能保留在学习者头脑内部,一旦走出课堂到实际需要时便很难回忆起来,这些把知识与行为分开的做法是错误的。知识总是要适应它所应用的环境、目的和任务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和使用其所学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或在情境中进行活动性学习,促进知和行的结合。
  情境性学习要求给学生的任务要具有挑战性、真实性、任务稍微超出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让学生面对一个要求认知复杂性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不相匹配的状态,即认知冲突。学生在课堂中不应是学习老师提前准备好的知识,而是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从具体走向思维,并能够达到更高的知识水平,即由思维走向具体。
  5.有效的学习需要在合作中、在一定支架的支持下展开
  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事物的意义,不同的人理解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这种不存在统一标准的客观差异性本身就构成了丰富的资源。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检验与自己相左的观念,学到新东西,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学生在交互合作学习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再认识,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会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建构能力,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建构主义者称这种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从现有能力提高一步的支持形式为“支架,它可以减少或避免学生在认知中不知所措或走弯路。”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课程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原样不变地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所谓建构是指学生是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建构只能由学生本人完成,这就意味着学生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情境和模式。
  1.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合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习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性教学、随机通达教学4种。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以建构主义的思想培养和培训教师
  新课程改革不仅改革课程内容,也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究学习、建构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和教学方法之一,期许教师能够胜任指导和促进学生的探究和建构的任务,教师自身就要接受探究学习和建构学习的训练,使教师建立探究和建构的理念,掌握探究和建构的方法,唯此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地指导和运用建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Applefield,James,M.Huber,Richard,Moallem,Mahnaz.Constructivism in Thoery and Practice: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J].High school Journal,Dec,2000/Jan,2001.
  [2]Richard Fox.Constructivism Examined[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1,21(1).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4]《中小学教育》,2003.11,2004.9
  
  作者简介:
  陈碧蓉(19  ―),女,广东汕头人,教育硕士,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张伟坤(19  ― ),男,广东汕头人,汕头市滨海中学副校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论案例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28 20: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