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能力、调节身心健康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创造性思维与美术教育的关系,阐述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梳理出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条件,为美术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创造力的开发受到广泛的关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能力、调节身心健康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美术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阵地。应该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创造条件,开发创造性思维与培养创造力?这些都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创造性思维与美术教育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也就是指在思考的方法、技巧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如果不要求达到爱因斯坦、达・芬奇或是贝多芬的高度,我们可以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种说法应该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通常状况下带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的出现并不能受到关注,更不能最终成为创新的成果。我们生活的环境给了我们太多的制约,培养了我们太多的固定思维的模式。
思维的创造力与环境有很大关系,一个开放的自由的文化环境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开创性的杰出的人必须是在具备一定文化背景的环境中才能存在的,这种文化背景应是开放的、兼容的,并且这种文化手段是可以被所有人拥有而能自由使用的。而环境因素是一个综合因素,就像植物的生长要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等外部因素。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客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环境可以提高创造力,有些环境可以抑止创造力,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达・芬奇不会出现在中世纪,贝多芬不可能诞生在非洲。
我们称欧洲的中世纪是黑暗的时代,这种黑暗主要是指对文化的禁锢,那时的文化是单一的(以神学性质的哲学为主),并且被少数人(僧侣)拥有。所以那个时期的天才很少,能做出贡献的领域也很少。而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开放性为天才的出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那个时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天才。在中国古代,唐朝是一个典型的开放而兼收并蓄的时代,所以在政治、文学、医学、宗教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人才。
美术教育是关于美的教育。提倡美术教育,并且把美术教育普及到成长的各个阶段,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开放的表现。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多样化,这种教育如果变成一种形式,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会失去它原有的价值与作用。
美术教育应该是强调个性的教育,不提倡统一性,不追求标准化,所以美术作品没有标准答案,对作品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美术教育现状来看,有这样的说法:“小学美术娱乐化,初中美术形式化,高中美术专业化,大学美术功利化。”美术就是美的技术,但不是单纯的技术,其中应该包含审美与创新两个部分。教师传授的是技术,在技术的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个性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能力的开发应该成为美术教育的重要主题。
二、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不是一门课程,雅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文化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事实上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中并没有得到重视,除了一些专业的或特色的学校,大部分的学校美术课只是一个形式,个别甚至只存在于课表上,特别是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另外,让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去学美术,这在情感上也打击了在美术方面有主动探究精神的学生。这种现象很普遍,如果这种被动的学习不能转变为主动性的学习,即便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成效,用长远的眼光来看,终究是会被放弃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让学生由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需要适当的奖励机制。对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成果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一方面是对学生的鼓励,一方面是对教师的鼓励。从大的方面说,我们要鼓励美术教育;从小的方面说,美术教育中要鼓励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平时多观察多思善想的习惯,这对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是有帮助的。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2]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朱宝荣.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田立永.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1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新课标下中学美术语言教学探讨下一篇:以兴趣为钥匙,利用教材资源拓展写话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