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地方,学生在此共同参与分享彼此间的思想、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间的感情、观念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发展的目的。教师要着力构建民主、和谐、互动的高效语文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参与、快乐学习,主动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 高效语文课堂 学生参与 自主参与
长期以来,新课改中的“三个为主”原则得不到充分贯彻。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是站在“教”这个角度去设计每一个环节,试图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来应付学生的“考”,而从不置换一下角色,把自己当做学生来想一想:“这篇课文我要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学得更快?……”这种教学忽略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一味加大课堂上的训练量,将课文拆成零散部件,不加品味地读、填、问、抄、背;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巨大挑战,如何确保语文课堂的高效呢?
以下是对关注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激发兴趣,掀起学生参与的热潮
被喻为“科学巨人”的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时,由一个苹果成熟落下而引发了思考。试想一个苹果掉下来是一件怪事吗?不,它很常见。谁也没有去注意它,因为我们觉得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它不掉下来难道飞上去吗?正是牛顿对这个我们不在意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继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使大家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疲。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引”。良好的开端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精彩的导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驱动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可以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讲故事、游戏等手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当中,我让学生在不同时空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用照相机拍出雨的图片,在小组穿插进行活动中展示,播放雨声的录音,然后由录制同学描述真实情景,并以诗画相配,唤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感情共鸣,激发了所有学生参与和表现的热情。再如执教《竞选州长》一课时,我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认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同学们的笑声,我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找出这种特点吗?”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立马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一片哗然,收到前所未有效果。这正验证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模式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口、动脑锻炼。通过读,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通过记,消化吸收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要素;通过思,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师给学生引路架桥,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过桥。方法上,可让学生互问互答,取长补短,或改由学生问老师,共同切磋学习。
如: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眼”入手,学生在进行《伤仲永》的阅读教学中首先质疑: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后回答:“伤”是“哀伤、叹息”。后又自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反复阅读后答:一个神童因“不受之人”,最终“泯然众人”。这样一来二去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很好的自学目的。
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们不妨大胆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先想、多想。这样能使学生掌握很多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能力,锻炼自己。
三、巧设环节,树立学生参与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了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雅穷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愿望,使他们常常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如在学习《秋词》一诗后,我引导学生逐步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诗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习,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且都能在课堂上利用这个机会获得成功的愉悦。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循序迁移。如教完《中国石拱桥》一文后,我让优生全文仿写,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段落仿写,结果人人都能完成当堂练习的任务,我也能当堂评议。课后,我还布置学生去图书室查阅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学生对石拱桥有了更深入详尽的了解。又如,让学生走上讲台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语文老师要把握好教学设计的尺度、梯度和深度,让课堂设计层次分明,富有针对性,让各个层面的同学都有思考的余地;课后拓展练习,作业有分层,让各个层面的同学都能找到他能做和想做的,给他们创造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的作用是创造一种使学生能够自由会话的环境和气氛,但是学生个体的能动性也是有差异的,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活泼开朗,善于表现自己;有的学生比较胆小内向,不愿表演和发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平台,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火”起来,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主动地去寻求发展、不断地完善自我。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语文课堂不再是封闭式的知识集中训练营,而是学生自我参与和谐发展的阵地。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式学习,思维才能得以飞扬,灵感才能得以激发,自我潜能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我们的课堂才会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黄振中,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广西民族出版社,198 . :32.
[2]雎文龙,冯忠汉,廖树人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1.
[3][苏]列・符・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以兴趣为钥匙,利用教材资源拓展写话训练下一篇:曾祥芹的“新概念阅读”之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