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两种模式:苦读与乐读。在现在大力提倡的“生本教育”视野下,大学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乐读与乐学,并加大践行力度,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大学语文教学 乐读乐学
中国历来就有苦读的传统:东周纵横家苏秦“锥刺股”,汉代政治家孙敬的“头悬梁”,更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成语。天下的读书人就是为了“一朝成名”而“十年寒窗”。一方面环境恶劣,另一方面则是读书辛苦。当然乐读的事例也不少,大教育家孔子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诗人韩驹言道:“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倡导教育者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把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在这种教育视野下,我们更应当提倡乐读与乐学。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乐读乐学?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语文教学规律不断地探索,但首要的是在教学中,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把教与学中属于学的时间完全交还给学生,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乐读去乐学。针对高职学生普遍的厌学语文的情况,我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让学生摆脱苦读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实践,现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精选美文,吟咏体味
叶嘉莹指出:“美文乃是诉之于人之感性,而非诉之于人之知性的,所以能给予人一种真切可感的意象。”美文的内涵在于情韵,所以要让学生乐读,教师应指导其精选美文赏读。古人云:“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正是由于美文所具有的特性,学生能在反复吟诵中逐步把握美文的情韵,细细品味其自内向外散发的股股沁香,情思与作品合二为一,取得身心高度的愉悦。由赵和兴编著的《大学语文》教本,所选作品均为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当然不可能篇篇讲读,就得精选典型经典来做范例。
我在诗歌散文鉴赏单元就充分采用乐读法引领学生品鉴。如我在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就充分调动学生所有的感知,采用熏陶法让学生一步步走入诗歌的情境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轻声吟诵,初步把握诗意。月光下朦胧空灵的意境深深吸引了学生,还能感受到诗歌中弥漫的淡淡的惆怅。接下来在清淡悠远的古筝《春江花月夜》的烘托下学生自然进入那皓月当空、江天一色、澄明空灵的夜色中的春江边。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在音乐的情韵中吟诵,诗歌的意境在音乐的烘托下一点点凸显出来。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用想象的神笔去绘制月光下的美景:春潮涌动的江水,江月交相辉映,闪着银光的花林,一轮明月悬挂在碧空如洗的天空,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人沉湎、沉沦呢?音乐在学生欲罢不能、欲说还休中戛然而止,留下了那股宇宙雅穷、人生苦短的淡淡的惆怅。这时再趁热打铁用优秀的朗诵家的声韵感染学生,在示范朗诵下,鼓励学生放开嗓子,展示自己最美好的声音。在赏识教育的感召下,很多学生克服羞怯的心理,将自身的情感主动融入诗中,动情动形,美文教学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把握精髓,仔细玩味
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外文学名著,从哪里切入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难题。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当自己全身心读完名著时,明明胸中有千言万语的感慨、感悟、思虑,可是却不知如何将这些珍贵的思想火花燃成熊熊烈火。面对这种状况,我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次考虑。
1.读情节。针对读者的第一阶段而言,此时学生较容易接受的是小说,而且喜欢情节紧张、有趣、曲折的小说。学生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中获得阅读的快感,教师就应该从学生兴趣原发点出发,引导他们将情节研究作为一项专题来研讨。首先要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一般而言,故事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这当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接下来就要探讨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鉴赏情节应该由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为例,刘姥姥作为乡下老太太敢于进贾府“打秋风”,表现出她的机敏睿智;可是当她来到贾府,先后被屋子晃花了眼,误将丫鬟当成凤姐,又表现出她的没见过大世面;她又被自鸣钟的声音吓了一跳,又表现出她纯真可爱;可当她腆着脸称凤姐为亲戚时,又表现出她的愚蠢与不识眼色。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来完成一个小人物复杂性格的刻画的。阅读鉴赏时,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最后要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什么地方是伏笔,什么地方是照应,什么地方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写,哪些地方是游离于情节之外、荒诞不经的“噱头”,等等,都要细细加以赏析。如巧合、突转和延宕。例如《麦琪的礼物》,巧合与突转的巧妙使用,表现了欧・亨利小说情节安排的一贯特点。
2.读语言。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情节的阅读已经不能满足其阅读需求,这时要适时引导他们读语言,更要关注那些语言有特色、回味深长的作家作品。阅读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小说。诗歌、散文、经典剧本也因为精到的语言受到学生的青睐。他们读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凄婉、舒婷的执著、海子的温暖,在或高亢或低回的吟唱声中,完成人生与历史的书写。也读鲁迅、冰心、钱钟书、汪曾祺、余秋雨、孔庆东,在或典雅或犀利或睿智或幽默的思考中,品读生活的苦与乐。
3.读思想。此时,读书已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有趣的情节和新颖的语言已不能令他们怦然心动,追寻深刻的思想成为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备独创意识、创新精神和深邃的人文眼光。娱乐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学生被那些庸俗、浮华的娱乐化的东西所吸引,就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说:“当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雅怨言,甚至雅声雅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将一些优秀的有分量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指导他们发现探讨最精彩最深刻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启发他们对生活能理性思索。
三、精略得当,广收博取
前面已经提到精读,这里专谈略读。叶圣陶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的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课堂教学总是有限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单纯依靠每周几节课堂教学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教师同时承担着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责任。为了让学生课下有兴趣阅读作品,我在课堂上会给学生推荐作品,选其中精彩章节故事性的只讲述一二,吊足学生胃口,刺激学生课下自己找书阅读。对于推荐的数目,要适时地督促检查,在课堂上举行课外阅读讨论,要求学生交阅读笔记,等等。这样,课堂内外阅读才会良性互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成倍提高,学生人文提高也会突飞猛进。我还在开学第一次授课时就开列书单,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尽量是文本阅读。这就为学生获取广博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生活为中心,乐学乐究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与社会生活,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堂,既具科学性,又具人文性,已日益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绿色途径之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空间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单一的课堂,应走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体验,让校园与社会发挥教育功能,使语文教学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校园处处有语文。不管是辩论赛、演讲比赛、文学知识竞赛,还是文化艺术讲座、文化沙龙,雅不显示着对语文的巧妙应用,雅不充满着“语文化”的情境。通常,在校园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事后,学生可以进行讨论与交流。写下自己的感受。此外,还可以加强校园广播、报栏、校刊、教育通讯等舆论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有针对性地介绍优秀文学作品、名著、名画等,这些都能直接或问接地进一步拓展大学语文的外延,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校园人文氛围,形成良好的语文环境。
除了校园文化的影响,还有社会生活的参与。学生可以从书本上学习语文,可以从校园文化中感受语文,更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社会生活是一本天然的教科书。只要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便会学到许多知识。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使语文小世界浓缩社会大世界。这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更多、更好的语文知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语文。这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使其更好地实践寻“文章之道”、悟“做人之道”的过程。
实践证明,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践行乐读乐学,对于教师而言是“授人以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则是“跳起来摘桃子”,有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李继安.苦读与乐读[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2.
[2]解云娣.爱读书、会读书、乐读书[A].南京:江苏省教育学会200 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0 .
[3]谢国明等.谁是文化的敌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赵和兴主编.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乐教乐学,打造高职魅力语文下一篇:中学现代散文鉴赏教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