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当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被过度使用时,网络同任何其他人类的劳动产品一样,就会发生异化,成为与主体对立的存在。马克思在他的劳动异化理论中,以高度的智慧对劳动异化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本文首先对劳动异化、网络异化等概念做了名词解释,然后引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并斗胆化用先哲理论的范式,来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异化过程。
【关键词】:劳动异化;网络异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 -02 1-01
一、劳动异化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也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认为文化一经被人们创造出来,就获得一种客观性的特征,摒弃一切主观性和个体感受性,代之以纯粹的逻辑客观性。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按其所具有的客观特性,又与人的主观要求相对立。
直至米尔斯对美国白领阶层的冲突论分析时,仍然运用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显而易见,以上社会学家们对资本主义过度分工造成的劳动异化都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的。
二、网络异化
网络异化是技术异化的一种,是指由网络技术带来的人的异化,即人创造、使用的网络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反客为主,演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来支配人、奴役人,从而使人成为网络技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不断地被网络技术所统治,使人变成“虫”。 网络异化具有多样性、隐蔽性、非限制性等特征。
三、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
在此,且以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范式来分析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的网络异化的形成。
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和阐述包含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还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量;意味着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手稿》第45页)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按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它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手稿》第41页)异化劳动的第三个内容,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里说的“自山”,是指人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指人能“按照认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能力;而“自觉”则是指摆脱了本能冲动和肉体需要的状态以后,能在理性支配下自愿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然而异化劳动则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变成了象动物一样的生存。第四是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没有多谈,因为他认为:“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手稿》第51页)
四、大学生网络异化的过程分析
在此,我们对大学生的定义较宽泛。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计算机发明以来,直到九十年代,互联网在世界上得到普及,现代的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这个internet了。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掌握了相对丰富的知识和技术,又处在热衷尝试和探索的年龄,相较于社会其他阶层,对网络的接触更多。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
(一)上网时间
具体的每个大学生的上网时间是不同的,且每天的时间也不会是不变的。在此,我们选取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调查结果的数据来展现中国大学生的上网时间现状。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最新发布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上网的平均时间超过每天3~4小时。大学生上网率为84%。网龄小于1年、1年-3年、3年-5年和5年以上者分别为上网学生的43%、51%、2%和4%,每周上网时数小于5、5-10、10-15和大于15小时者分别为11%、13%、 %和4%,上网地点在家中、校内、网吧和其他地方者分别为11%、38%、11%和2%,其中主要在网吧上网者多达53%。
(二)上网的主要内容
据某媒体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2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30%,其他占8%。
大学生网民在看新闻、查信息、收发邮件、下载软件或资料、制作主页、跟帖灌水、交友聊天和娱乐休闲等常规上网任务项中,前三者的比率较高,分别占到 %、 1%和 8%;上网目的只为完成上述内容的某个单项或双项者占24%,1 %的人上网为完成上述3项以上的多重任务。人均电子邮箱2.4 个,每周人均收发邮件3.34封。
大学生创作成果被异化的分析:产品的异化,即大学生自身的创造、创意等物化之后,成为与自己对立的客观存在。
以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观点为例。当一个新闻事件或现象等在网络上出现,大学生通过网络浏览获取到这个信息后,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对该事件或现象形成看法,并将他散布到网络上。这时,转化即来了。这种观点或看法一经网络的传播,为大家所可见时,它便已经脱离了创造它的大学生主体,成为一个观点本身,而不再属于这个创造主体了。
第一,劳动本身的异化。当大学生上网的时间过度时,或者上网本身所带来的新鲜感和休闲感就将逐渐减少,而疲倦感和挫败感则会相应上升。
第二,人的本身的异化。:当大学生越来越沉迷于网络中雅法自拔时,我们反思一下,大学生的很多东西到底还是不是出于自愿了?很多沉迷网络的或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曾坦承,很多时候,对上网已经是在没有主观动机的情况下的一种完全习惯性动作了。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笔者也曾有深刻的体会。下课回到宿舍,在完全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情况下,就会很习惯地拿出电脑上网,过一会才会反应过来,不知道自己到底上网是要干什么的。
第四,人与人的异化,这一点是很显而易见和容易理解的。当网络越来越多地占据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它已经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了。现在正流行的宅男宅女正是这种异化的牺牲品。
五、结语
网络同任何人类劳动的创造物一样,当它被过度创造和使用,就会反过来异化创造了它的人类本身。或者这不归结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现代化不得不面对的矛盾。网络号称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创造物,他的确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也有巨大的帮助。但是,过度的对网络的依赖,大学生就被成为网络异化的牺牲品,而在沉迷于网络中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性,丧失了自我和人生方向。网络同任何好东西一样,应该适可而止。
参考文献:
[1]曲文勇、张谚.网络异化的社会学分析[J].学术交流,2010,(3).
[2]薛媛.为网络异化现象把脉[J].今传媒,200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高等艺术院校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实践与思考下一篇:探讨病例分析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