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及教育思考

[复制链接]
查看: 1525|回复: 1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797
发表于 2020-8-29 09: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以下特点:孤独感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小学生的孤独感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强;与父母的分离对女生的影响更大;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最强。关注留守儿童,既需要父母多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又需要学校加强对他们的情感教育,更需要帮助他们自我成长。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孤独感 特点 相关因素 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里的儿童,他们中有些是幼儿,更多的是中小学生。留守儿童,特别是那些在校的中小学生的孤独感问,近些年来愈来愈受到重视。关注并尽力解决留守中小学生的孤独感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更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一、孤独感的概念
  所谓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它常伴有寂寞、孤立、雅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1]1913年Weiss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开创了孤独感的研究。几十年来,孤独感的研究人群从大学生、老年人到儿童、中学生,范围不断扩大,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特点
  1.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高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长期与父母分离,比一般学生承受着更多的烦恼、空虚,他们的孤独感可能要高于一般学生。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从小学到中学阶段,留守学生的孤独感体验要高于非留守学生。
  2.留守小学生的孤独感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从总体上说,留守的小学儿童的孤独感不太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留守儿童交往的范围会逐渐扩大,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建立了较稳定的关系,减轻了内心的孤独感。
  3.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强。
  对留守中学生的研究表明[2],他们的孤独感状况不容乐观。处于青春期的留守中学生,烦恼增多,而亲情的缺失给这些中学生又增添了一份烦恼,这可能是导致其孤独感体验水平高于非留守中学生的原因。进入高中后,留守中学生面对着众多的压力,更加看重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包括社交能力),而亲情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使他们会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
  4.与父母的分离对女生的影响更大。
  有研究表明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男生的孤独感体验更加深刻[3]。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孤独感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孤独感略高于女生。但在重要关系方面,女生会比男生体验到更多的未满足感。这可能与女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她们更加依恋父母,与父母的分离会带给她们更深的影响,而情感上的细腻、脆弱造成她们更容易受到伤害[2]。
  5.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最强。
  研究表明[3],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体验也有所不同。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孤独感体验显著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三、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相关因素研究
  1.孤独感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
  社会支持是保护儿童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不利条件下的儿童。社会支持主要可以分为父亲、母亲、同学和教师支持等方面。研究表明[4],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其孤独感间存在更密切的关系。其中,教师支持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母亲支持。另一项研究表明[5],母亲支持对于双亲外出的中学生的孤独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母亲支持、同学支持对于单亲外出的中学生的孤独状况都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2.孤独感与社会关系间的关系。
  亲子依恋、同伴接纳和教师接纳是中小学生面对的三种重要社会关系,它们共同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产生影响。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教师接纳、亲子依恋、同伴接纳显著偏低,且与其孤独感存在显著相关[ ]。有研究显示[3],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预测作用要小于非留守儿童。这可能因为留守儿童孤独感中的大部分源于亲情的缺失、留守状况,与非留守儿童不同。
  3.孤独感与家庭功能间的关系。
  家庭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促进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健康发展。一般来说,家庭功能发挥得越好,个体孤独感的体验程度就越低;相反,个体孤独感的体验越强烈,其家庭功能越存在问题。留守中学生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情感和保护功能出现弱化,导致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的体验增强[1]。
  与留守儿童孤独感密切相关的因素还有健康状况、学习成绩、父母间关系等。健康状况不良的留守儿童孤独感也较强;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水平较弱,而成绩差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最强;父母关系好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弱,父母关系不好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强。
  四、降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对策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我们可能要长期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以及其产生的孤独感问题。我们要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降低、消除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家庭多重视子女的精神需求。
  许多父母为了改善家庭、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而选择外出打工。但是,这可能以忽略或减少孩子的精神需要为代价。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容易形成较低的亲子依恋,雅法给孩子提供心理支持,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较强的孤独感。为了减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多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要。父母应认识到孩子仍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父母更多的爱、更多的支持来度过压力期。父母可以选择多种联系方式,如定期打电话等,多询问、多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增进情感上的沟通。不要只试图通过物质上的满足来代替或补偿孩子对情感上的需求。(2)要为子女树立一个乐观、积极的形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不妨与孩子分享自己打工拼搏的经历,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体会这是父母对孩子爱的付出。以此激发孩子积极地面对孤独感,学会乐观地生活、学习。(3)要做好与监护人、学校间的交流。一些双方都外出打工的父母将孩子完全交给了监护人(如祖父母、亲戚朋友等)看管。这些监护人由于年龄较大,雅法有效地与孩子交流和进行教育。父母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加强与学校、监护人的联系,多渠道、多方面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比较好的做法是,如果家长有条件,就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或者一方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这样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家庭,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2.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关注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对其健康肯定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学校应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对此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加强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教师应认识到并切实承担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的责任。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个人管理档案,便于及时掌握、跟踪留守儿童的发展状态。带着一颗真挚的爱心了解、关注留守儿童。来自教师的爱,能够填补或缓解一些留守儿童内心对亲情的渴求。(2)提高留守儿童的归属感。当个体的归属需要占优势而又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教师通过营造温暖、快乐的班集体氛围,让留守儿童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同学之间相互信任,日常的交往充满着真诚、友好。在这种氛围中,留守儿童感到自己是被接纳的,从而减轻孤独体验。(3)增加留守儿童愉快的体验。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给留守儿童创造表现、释放自我的机会。在锻炼、提高他们交往能力的同时,让他们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以此获得更多愉快的体验。教师应注意把握留守儿童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特别是留守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情绪变化快,而且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给予留守中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3.重视留守儿童的自我成长。
  面对着与父母分离的状况,留守儿童们的表现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出现了包括孤独感在内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但也有学生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优秀。因此,他们潜在的自我成长力量才是其健康成长的内因。要相信留守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帮助他们将这种力量转变为发展的动力。对此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留守儿童应正确认识自身的孤独感。在现代社会中,孤独感是个体比较普遍的一种体验。对于这种体验,留守儿童须持有合理的看法,夸大、否认、压抑这种体验都是不可取的。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坦然承认和接受自己的孤独感,保持积极的心态。(2)留守儿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孤独感。对自己要抱有信心,感觉到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坚信自己可以调节自己的消极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一些交往技能,如学习如何与别人交往,寻找聊天话题,如何表达、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等等,通过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逐步减少孤独感。(3)留守儿童要学会有效利用自己的孤独感。亲子分离可以增强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留守儿童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培养兴趣,为自己制定若干目标并努力地付之行动。从点滴做起,把内心的孤独化作积极生活和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谢华,苟萍.近十年我国儿童中学生孤独感本土化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1,(11):3 -38.
  [2]谢华,杨东,冯建.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1,(1):53-54.
  [3]孙晓军,周宗奎,汪颖,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2):331-340.
  [4]刘霞,武岳,申继亮,邢淑芬.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15,(4):325-321.
  [5]赵景欣,刘霞,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1):3 -42.
  [ ]张连云.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与孤独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123-125.
  [1]钟兴泉,陈旭,熊鑫.留守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孤独感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42-44.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特点与教育促进》成果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运用情感教育,提升中职生的政治素质
下一篇:课堂教学中讨论题的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29 09: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