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不仅有大量的民歌、曲艺,更有丰富的戏曲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中学生,只会对流行歌曲、街舞感兴趣,对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很陌生,感觉很遥远。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对戏曲文化的关注和了解,引导学生领略中国戏曲的魅力,使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由陌生到熟悉,再到喜爱的过程总结出几点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戏曲文化;瑰宝;兴趣;魅力
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衍化与形成,它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蕴含丰富的文化现象,同时具有戏曲的艺术性和写意性,所以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浓缩。中国戏曲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三百多种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剧种,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京剧的铿锵华美、越剧的轻柔委婉、黄梅戏的清新朴实、昆曲的清美雅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等等。戏曲文化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在继承和发扬戏曲文化上,初中音乐教学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音乐课上开展戏曲教学,能更好地使学生了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是,如何进行戏曲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戏曲,喜爱戏曲,使中国戏曲文化发扬光大,是每个音乐教师担负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近年来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音乐教师,基本上没有戏曲选修课程,再之受流行音乐的影响,本身对戏曲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喜爱了,所以,对戏曲教学难以胜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从何而来?我们音乐教师对待戏曲的态度要积极乐观,只有你用心去体验,有意识地去加强引导,才能真正地感染学生,最终被戏曲所吸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一、名段欣赏――引导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最喜欢听老师的范唱,这种近距离的视听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被打动。在进行八年级的一节戏曲欣赏课上,内容是越剧唱段《楼台会》。介绍完剧情以后,发觉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兴致不高,态度不积极,问明原因,他们都表示听不懂唱词,此时,我再次强调了地方戏的地域性,而后,我大胆的一人演绎两个剧种、两个角色:黄梅戏越剧对唱《十八里相送》,学生个个被我那韵味十足的唱腔所吸引,在惊叹的同时给与热烈的掌声,并纷纷要求老师再唱一段,我愉快地答应他们,保证在今后的每一节音乐课上,老师都会为他们献上一段“名段欣赏”。这样,就会让他们对下一节音乐课充满了期待,并开始对戏曲艺术有了探究的欲望。此刻,我顺水推舟,提出黄梅戏和越剧的风格特点有何不同的问题,他们很容易就说出越剧的轻柔委婉、黄梅戏的清新朴实。此时再向学生介绍戏曲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袁雪芬”“范瑞娟”等等,学生对学习戏曲艺术的兴趣被老师启发、诱导,充分调动起来之后,就会积极地去学习探究,为继续学习其它地方戏做好了良好的铺垫。
二、演唱戏歌――挖掘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戏曲音乐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遥远,戏曲的曲调婉转,特别是长腔变化多端,有独到的韵味。但是,学生对戏曲唱腔中的一唱三叹,早已失去了耐心。对此,我开始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
让学生搜集自己喜爱的融入戏曲元素的歌曲,就是人们常说的“戏歌”。所谓戏歌,就是歌中有戏,戏中有歌。“戏歌”既有中国的戏曲元素,又有时代歌曲元素,所以很受学生的青睐。在八十年代末,中国音乐领域中就出现了第一首戏歌《故乡是北京》,把京剧和通俗歌曲嫁接起来,引领不少年轻人走进国粹京剧的艺术殿堂。从戏歌入手,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些,同时,学生在搜集戏歌的过程也是对戏曲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听戏歌、唱戏歌中不自觉地接受了戏曲艺术的熏陶。如:王力宏的《花田错》歌词古典,唱法夹杂着大量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信乐团的《北京一夜》融入了大段的女声唱腔。王力宏的《在梅边》有昆曲的元素,《盖世英雄》有京剧的元素。另外周杰伦的《霍元甲》、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戏歌也同时提升了流行歌曲品味,促进了戏曲的复兴。
三、快乐戏园――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戏曲是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学生仅凭在一周一节音乐课上,欣赏一点戏曲唱段,了解一点戏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应的戏曲知识,学习兴趣不高,鉴赏能力也会很低下。针对以上问题,我在课外组建了一个“快乐戏园”以娱乐为基础,拓展延伸了课堂戏曲教学内容,让学生快乐地接受戏曲,喜爱戏曲,让古老而绚丽的戏曲艺术发扬光大。为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央视戏曲频道的几个栏目,对学生传授戏曲知识,同学们唱“脸谱”画“脸谱”,了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京剧事业的贡献,以及四大名旦的表演风格,再通过录像辨别不同流派的唱腔。在“快乐戏园”里进行师生互动、知识竞答、展现学生的才艺,让同学们在体验中感受戏曲带来的快乐,在快乐中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开阔了视野。
四、过把瘾――提升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戏曲教学离不开表演。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他们对戏曲表演艺术的深入体验和感受,我根据初中生善模仿的特点,让他们去体验、模仿戏曲中的走台步、亮相、作揖以及手势、眼神等姿态增强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为活跃课堂气氛,我为他们提供了一些较为简单的唱段,如黄梅戏《对花》《打猪草》《夫妻双双把家还》《谁料皇榜中状元》,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评剧《刘巧儿》,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苏三起解》等,让学生自主选唱,感悟戏曲的演唱和表演特征,学生纷纷登台来过把瘾。在这一环节上,雅论学生表演的如何,我们不做评价,不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不能让他们望而却步。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的不是专业戏曲演员,要让他们自信地学,大胆地去表演,化被动为主动,我相信这就是成功。为给课堂增添情趣,我演唱了一段黄梅戏《天女散花》,几位女同学表演抛水袖等动作为我伴舞,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全体师生随录音演唱豫剧《花木兰》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之后,我又结合了越剧《梁祝》、黄梅戏《女驸马》、豫剧《花木兰》的剧情向同学们讲述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引入“花木兰”的扮演者――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常香玉”义演为志愿军捐献战斗机的故事,从而启发教育学生在条件如此优越的今天,大家该如何做人做事呢?
戏曲――这一集东方文化之大成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接受它、继承它。但是,如何为学生开启戏曲艺术这扇大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去探索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于教师多渠道的培养,学生只有怀着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实践中来,才能切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戏曲教学中,去积极研究、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做个有心人,就一定会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化为积极快乐的学习。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民族文化的瑰宝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创新下一篇: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换声区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