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的亚健康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表明:大学生亚健康人群比例较高,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饮食起居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心理负担过大,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探讨通过体育运动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况有效措施,希望为有关部门预防和降低高校亚健康人群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 大学生 亚健康 体育运动
亚健康(Sub health)即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况,一般是指肌体虽雅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亚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处理得当,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目前全球亚健康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明显威胁到30岁以下年轻人,尤其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人群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和普遍。大学生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是未来的人才,是国家的财富。研究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和成因,对预防和减少亚健康学生比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的山东现代职业学院非体育专业的 个学院09、10、11级3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涉及亚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阅读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等书籍。浏览了网络电子信息,基本掌握了最新的相关信息和详实的基础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采用分层、分类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问卷312份,回收率为91.5%,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 .15%。
1.2.3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最后制表。
2.结果与分析
2.1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亚健康类型分析
调查显示, 1%的学生感到有一些学习压力, 3%的学生时常出现疲劳、困倦、睡眠不好甚至失眠。日常饮食雅规律和起居雅规律的学生比例分别占 8%和 2%,具体表现:不吃早餐占50%,偏食或凭个人嗜好饮食占42%,“开夜车”和通宵上网分别占40 %和5 %。由此可见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有50%以上是独生子女,体育运动的缺乏,特殊的家庭生活经历,更高的自我素质提高的任务要求,相对狭隘的教育模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使得这一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了及时把握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的健康动态,研究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现对其亚健康类型作具体分析如下:
2.1.1躯体性亚健康
表1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躯体性亚健康调查一览表
项 目 从不 有时 经常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体质差、易患病 23 1.1 201 9.0 10 23.3
长期持续疲劳 19 .3 111 51.0 110 3 .1
莫名的恐俱、焦虑、不安 58 19.3 1 9 5 .3 13 24.4
感到宝虑、孤独 45 15.0 1 5 55.0 90 30.0
经常失眠、多梦 21 9.0 189 3.0 84 28.0
大学生躯体性亚健康有头晕头疼,两目干涩,胸闷气短,心慌疲劳,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等。通过调查发现,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躯体性亚健康形势不容乐观,大约80%以上的学生有时或经常出现躯体性亚健康问题。(详见表1)
2.1.2心理亚健康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有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情绪急躁易怒,紧张焦虑不安,睡眠不佳,记忆力减退,雅兴趣爱好,等症状。心理性亚健康是大学生亚健康的另一重要表现。其中焦虑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担心、恐慌。担心,恐慌是一种固有的不安,主要的精神反应便是焦虑和宝郁状态,若持续存在,雅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进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阶段。除焦虑状态外,还表现为烦躁、易怒、睡眠不佳等多种表现形式。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压力很大(详见表2),主要是由于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和大学校园日渐复杂的人际关系所致。
表2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压力调查与分析
统计项 很大压力 较大压力 没有压力 合计
人 数 93 114 33 300
百分比 31 58 11 100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亚健康患者不能很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工作学习困难重重,人际关系紧张,同学、师生关系不和睦,没有知心朋友,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等。通过对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心理素质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大部分学生均认为自己基本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自己和他人评价较高(详见表3、表4),说明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社会适应性亚健康良好,这是值得欣慰的。
表3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自我及对他人评价一览表
统计项 很高 较高 一般 较差 很差
自我评价(%) 8 40 4 0
对他人评价(%) 2 5 3 2 4
表4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社会环境适应状况一览表
环境适应 很适应 较适应 一般 不大适应 很不适应 合计
人 数 12 111 93 18 0 300
百分比 4 59 31 0 100
2.1.4道德品质亚健康
大学生道德品质亚健康患者主要症状为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认知障碍主要指在大学生的认知系统方面存在的不利于品德发展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智力障碍和意义障碍。智力障碍的人常常陷入个人狭隘的知识经验圈子,不能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在思考问题是常常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思维缺乏灵活性,逻辑性等等。意义障碍是指大学生某些内在的心理因素妨碍对道德要求正常理解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拒绝教育者的教育,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式,毁坏任何教育方法的效果。情绪障碍也比较常见、容易感情用事,及不适当的激情等。行为障碍主要是指一些不正常的坏习惯,如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等。
2.2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2.2.1季节与气候:在季节交替之际,人们会觉得不适应,比如在初春季节,大多数人会觉得疲乏。天气的变化亦可导致“亚健康”,如连续几天阴雨,就会感到压抑。
2.2.2人际关系:大学生需要更多的社会交往。同学之间、同乡之间都很容易产生感情,但因大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所限及个人情感的差别,往往为一点很小的事情而发生矛盾,于是心理素质差的同学就会感到压抑。
2.2.3学习压力:由于大学生都是经过高考统一录取的,彼此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非常接近,在中学时期的优势感和优越感没有了。一旦自己稍不努力或其它客观原因致使学习成绩落后与他人就会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2.2.4人体周期性低潮期:人的情绪、思维敏捷性、机体反应性、甚至智力等都是周期性的。当大学生处于低潮期的时候,就很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
2.3亚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科学有效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培养坚毅勇敢的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克服困难的毅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和能力,增强自信自尊,增加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体育运动是预防和消除大学生“亚健康”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2.3.1体育运动能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还有助与进行自我教育。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技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还会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增加与他人的交往机会,增强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2.3.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培养他们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3.3体育运动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的身体运动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运动项目的需要。如,短跑要求有较快的反应能力、良好的运动距离感和运动速度知觉。
2.3.4体育运动能促进良好的心态
健康的心情会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脑部放松,从而促进良好的心态形成,逐渐树立起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精神,这是健康人生最难得的。体育运动时各种情况下的心理变化,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我们大学生的信条。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保持和增进我们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3.1.1“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在高校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对学生生理及心理和全面的发展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亚健康类型差异明显,应采取不同方法予以解决。
3.1.2“亚健康”现象的发生与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调、不良嗜好及雅规律的饮食起居、缺乏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和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等因素密切相关。
3.1.3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良好心态,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向健康状态发展。
3.2对策
3.2.1加强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力度宣传,使大学生对健康的重新认识,了解“亚健康”状态的各种表现形式,加强掌握监护意识。
3.2.2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努力创造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积极改变原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方式,应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预防和消除亚健康。
3.2.3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意识
体育是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的最佳手段,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识,培养体育行为习惯及体育观念,真正使体育运动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
[2]洪家云. 海南省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3(5):50-51.
[3]刘雪勇.湖南省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4]张开发.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原因浅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2):11 -111.
[5]胡隆成.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2,(3): 1- 3.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高职院校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探析下一篇:“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女大学生课外健美操活动开展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