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的传统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舞蹈教学的需要,本文以地方高师音乐系为例,根据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探索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寻找自己的办学特色,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关键词】: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J122.212 文献标识码:A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教师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在中学、小学、幼儿园进行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及在文艺团体进行辅导和表演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厚、专业精、技能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音乐学专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开展第二课堂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的传统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舞蹈教学的需要,具体表现在:1.教学中师范性质突出不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培养中小学舞蹈教师脱节;2.课堂上照搬专业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与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称,针对性不强,带有盲目性;3.对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培养不够等等。[1]因此,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淮南师范学院目前的专业办学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推动区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音乐系在为地方培养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进行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等方面,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学科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寻找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这是一项急迫、艰巨而又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目前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已经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地方音乐舞蹈实用人才的办学思想和服务地方文化的专业定位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正在重新调整学科知识结构,将少儿舞蹈创编、当地民间舞蹈花鼓灯等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但具体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模式的改革等问题还需深入研究,才能与教学计划相适应,从而体现我校的专业特色,缓解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一、根据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体现专业特色
1.服务地方基础艺术教育
淮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少儿舞蹈艺术之乡”,少儿舞蹈这朵美丽的奇葩,已经成为淮南继“能源城市”之称的另外一张“文化名片”,是安徽省继“黄梅戏”“花鼓灯”之后的第三大“特色文艺”,被众多业内专家称为“淮南现象”。淮南市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精彩纷呈,充满童真、童趣、童乐的优秀作品,在全国“蒲公英奖”“小荷风采奖”“新苗奖”及全国舞蹈节、中国少儿舞蹈艺术节、亚洲少儿艺术节等全国和国际性比赛中摘金夺银,屡获大奖。在这些优秀舞蹈作品的背后,需要大量优秀的少儿舞蹈教师的努力创作和教学才能完成,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淮南师范学校就开设了专门的艺术班,培养了一批艺术师资力量,这些毕业生后来分配到全市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成为学校的艺术骨干,为创作少儿舞蹈提供了专业支撑。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编创队伍阵容还显得有些弱小,高素质的艺术人才还较缺乏,因此地方师范类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改革教学和培养模式,将《少儿舞蹈创编》《舞蹈教学法》等课程引入专业教学中,并将分量增大,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少儿舞蹈教师来继承和发展淮南的少儿艺术,为其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才能让这一“淮南现象”成为“永久的现象”,而不是“短暂的现象”,这样不仅服务了地方基础艺术教育,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2.扎根地域文化,弘扬民族民间舞蹈
教材的选择要突出地域特色的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源远流长的精髓,如把本省本地区最优秀的传统舞蹈编进教材,安徽花鼓灯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中凤台“陈派”花鼓灯是其重要流派,因此淮南被评为花鼓灯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地方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将其引入专业教学中,使教学和传承融为一体,寻找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当地民间文艺,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学生最熟悉“自家”的风土人情、音乐特征及家乡的变化,更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自家”的优秀舞蹈传统艺术,也可让外地区的学生能了解别地区的乡土舞蹈,丰富学生的舞蹈视野,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有比较地学好其他民族舞蹈。[2]
二、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师范性
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实用性,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指导式、自主式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连续体。[3]指导式指教师在课堂面授时向学生概括介绍课程的思路、重点和难点,并运用适当的讲解和示范,对具体的舞蹈动作、舞种风格进行剖析,从文化层面导入教学;自主式指学生自己分析动作难点以及道具的运用,从而化解疑点,掌握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舞蹈创编》课程教授学生创编舞蹈的方法,尤其是少儿舞蹈的创编,让基础技能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力、创新力、想象力和创编的初步能力。《舞蹈教学法》向学生传授教学经验和现代的教学方法,将学习过程与中小学舞蹈教育需要的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舞蹈课程目的、意义、教育功能以及价值的认识,使学生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牢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要求学生在表演舞蹈之前对创编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表演之后以讨论等形式进行自评、他评或互评,这与培养中小学舞蹈教师的师范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师范性特点。
三、结合音乐学专业特点,更新教学手段
音乐学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在学习舞蹈新动作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听音乐、看课件等,强化学生敏锐的感受力、细致的体验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学完动作后还可以把现代化的影像设备应用于教学评价,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改进。
音乐学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音乐鉴赏力、音乐分析和感应力,可以很好的从音乐的情感、想象和审美意识中创作舞蹈艺术形象,让音乐与舞蹈很好地结合和统一。在舞蹈创编课上,加入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利用电脑音乐制作课学到的技能自主编辑音乐,灵活地运用到舞蹈创作上,给学生提供更加独立自主的创作空间,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音乐与舞蹈完美的结合,创作优秀的舞蹈作品。
四、突出实践环节,提高教学能力
对于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走进课堂,在传播舞蹈文化艺术、提高国民舞蹈艺术素质的同时,找出自己各方面存在的差距,加以弥补。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大量的社会实践和舞台实践机会,让学生融入社会、走上舞台来检测自己在专业上的不足,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教学经验和现代的教学方法,从备课到授课再到课外辅导,多给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让学生在千锤百炼中养成扎实的工作作风,形成舞蹈教学和指导舞蹈实践的能力,为今后的舞蹈教学和实践打下基础,[4]向社会输送合格的艺术人才。
总之,深化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改革,努力寻找和开创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新模式,这是高师音乐学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舞蹈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2][4]刘斌.高师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学教育家,
2001(10),91、92.
[3]曹景.增强高校舞蹈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和田师范
专科学校学报[J]2010(3),215.
作者简介:
李畅,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少儿舞蹈创编。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编号:2008sk315 《淮南市少儿艺术教育基地发展战略》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对雷默关于音乐教育中“审美”前提的探讨下一篇:对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