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古筝作品“标题”的理解

[复制链接]
查看: 1009|回复: 2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731
发表于 2020-8-29 13: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古筝作品都是标音乐,标题与作品内容之间具有相对明确的指向关系。在指导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学习和演奏古筝作品时,教师宜提升他们对作品标题的理解,并调动其想象力,以便增加其演奏古筝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感染力。为此,教师应深刻分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作品的风格;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意境,与作曲家发生共鸣;鼓励创造性思维,避免用“正确”或“错误”的概念来评判学生对标题的理解。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古筝;作品标题;理解
  
  中国几乎所有的古筝作品都是标题音乐,这些标题与作品内容联系紧密,具有统一性。换言之,两者之间具有相对明确的指向关系。古筝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时,往往对中国古典文学、绘画等传统艺术也抱有兴趣,并把从文学及绘画中获得的印象写进自己的音乐作品,这种创作动机在古筝作曲家的作品中都是广泛存在的。但从现象上说,音乐毕竟是声音的艺术,单凭声音,我们是难以表现出音乐之外的文学性、美术性、哲学性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作曲家给古筝作品写上标题,是为了使演奏者和听众都比较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在指导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弹奏这些作品时,教师应提升充分他们对作品标题的理解,并调动其想象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标题名称与内容的统一性,增加演奏古筝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感染力。具体地说,教师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刻分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作品的风格
  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筝作品既是作曲家本人的世界观和审美观的反映,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弹奏作品时应先分析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体裁形式、题材内容。学生在拿到乐谱后,首先要从历史的角度对乐曲进行分析与理解,要尊重作品的历史特征,准确地再现作品。
  传统古筝曲目的标题在用词上与中国古典文化的风格十分一致,作曲家精心推敲字词,讲究格调优美,标题富有诗情画意,如《渔舟唱晚》《寒鸦戏水》《苏武思乡》《汉宫秋月》《平沙落雁》《高山流水》等。标题与曲意极为贴切。一曲奏罢,眼前好似展现出一幅中国画的浓墨长卷,曲终而意犹未尽,令人浮想联翩。有的作品标题则是一语双关,以古筝名曲《出水莲》为例,看到这个标题,我们会认为这是描绘“出水的美丽莲花”。作品要表现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灌清莲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其实,《出水莲》标题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它是由古代词牌演变而来的曲牌,清代人钱热储在《清光调谱选》中收入此曲时作了这样的题解:“盖以红莲出,喻乐之初奏,象征艳嫩也。”意思是说,从表演程序来看,“出水莲”具有套曲前的引子的含义。实际上,许多传统古筝独奏曲都是从合奏套曲中演变而来的,《出水莲》可能过去常在套曲中作为“引子”来进行演奏。类似的作品还有《浪淘沙》《西江月》《夜深沉》《柳青娘》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七年,当代艺术家们创编筝曲时大多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题,古筝作品的标题与现实题材相呼应,标题性成为筝乐创作普遍追求的审美原则。如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庆丰年》就是描绘翻身后农民喜庆丰收的情景;《闹元宵》则刻画了元宵佳节时人们欢快热闹的场景。此外还有乐曲《工人赞》(赵玉斋作曲)、《幸福渠》(任清志作曲)等,雅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些作品洋溢着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喜悦与豪情,具有突出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文革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音乐与政治结合十分紧密。筝乐的创作也意外繁荣起来,古筝创造曲目数量非常多。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标题上毫雅例外地倾向于表现雅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基本上是写实叙事类的标题,是具象化的音乐描述,例如《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以同名动画片主题曲为音乐素材而创作的,再现了一对蒙古族姐妹龙梅和玉荣为保护公社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动人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筝乐创作体现多元化的特点,并出现以继承传统为主,融入新的音乐内容和脱离传统筝乐轨道而突出现代潮流的双轨并行趋势。雅论是什么风格的作品标题都表现出美善与内容、形式的统一,体现崇尚纯朴自然,注重意境创造的特点。
  总之,音乐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们对古筝作品产生的年代和流传演变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就可以循着曲名的提示进而理解乐曲的意境,在演奏中更好地用情感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图,从中体会古筝艺术的雅穷魅力。
  二、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意境,与作曲家发生共鸣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经指出:意境“包含着两个方面: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为简单明了起见,我们姑把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意境’是在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的真实。”
  在学习和演奏一个古筝作品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和构思,用心思考所要演奏作品的内容、形象、风格与情绪等。在弹奏之前,内心所感知的这些形象就已经能反映出作品在实际演奏中的音乐意象。有了这些音乐意象,以情传神,把表演者心中的音乐意象和情感全面地传递给听众,使听众进入一个特殊的审美境域。正如俄国著名的音乐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所说的那样:“要想很好地表演音乐作品,就需要长期磨练技术,但要想很好地表达,则只注意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解、感觉、体会和深入到创作里面而把它的思想在听众面前再现。”
  以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为例,此曲藉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音乐浑厚深沈,清澈流畅,形象地描绘了巍巍高山,洋洋流水。曲义为展示古筝的特长,提供了充分的天地。从低音到高音,从高音到低音的滚奏手法,惟妙惟肖地托显出涓涓细流、滴滴清泉的奇妙音响,使人仿佛置身于壮丽的大自然美景之中。要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容,演奏者必须与作品的情感和精神形成联系,并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深刻领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去真正领会作曲家在作品中的创作意图,并在尊重作品历史性的前提下,用演奏者本人的时代审美观来拂去历史的尘埃,挖掘作品进步的、积极的因素,展现前人没有发现的审美因素,使听众获得强烈的艺术审美感觉。一名优秀的演奏者只有在积累了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将古筝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自己的主观体验相结合,准确地传达音乐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品意境,与作曲家发生共鸣,学生应强化自身修养,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扩大生活积累和切身体验,应该随时注意观察和体验自己身边各种生动的白然景色和生活场面,各种人物形象的情感特征,特别是要善于捕捉那些最激动人心、最富于诗情画意的场景。一位优秀的古筝演奏者应该是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人,富于同情心和有着多种兴趣爱好的人,当然,一个人的直接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这可以通过读书、观摩他人演出、练习绘画、书法等途径,来丰富自己的间接阅历和生活积累。
  三、鼓励创造性思维,避免用“正确”或“错误”的概念来评判学生对标题的理解
  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与多解性。因此,教师应鼓励创造性思维,尽量避免用“正确”或“错误”的概念来评判学生对标题的理解。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如果仅以音乐作品的文字标题的含义来与音乐作品作机械地对应,显然违背了音乐艺术本质及表现性,更不必说在标题音乐之外,还有大量没有明确文字资料说明的音乐作品。对于同一首乐曲,人们可以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审美趣味进行演奏,效果当然不尽相同。而相同的演奏(更不必说不同的演奏了)又由于文化素养、生活阅历、性格气质、审美情趣等的差别,给欣赏者带来迥异的感受。总之,细品起来,见仁见智绝雅雷同,又“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些微观上的差异,不会妨碍我们对乐曲总体形象、意境、情绪的认知的一致。
  创造性思维,是贯穿于古筝学习和演奏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活动。乐音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各种关系,如比拟、象征等,都是通过想象作为中介桥梁的。学习者的想象越丰富多彩,他(她)对乐音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体验就越深刻。正如民族器乐演奏家闵惠芬曾经指出的:“把技巧融会在音乐表现力中,其关键在于联想,这个联想包括对场面环境的想象,也包括对作品特有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情感的领悟刻画。通过演奏者丰富的联想,才能将感受到的东西升华为各种感情,从而转化到手上,运用娴熟的技术技巧,使乐器发出充满活力的音符。”因此,教师不能提出整齐划一的要求,强令学生对某一作品标题只能有一种理解。实际上,由于每一位学习者的阅历各异,思想修养水平和艺术审美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就形成对乐曲以及作品标题不同的理解与处理方式。现实生活本来就是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而决不会千篇一律。一名优秀的古筝演奏者,在演奏中应该具备自己的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自己的优点,形成属于自己的演奏风格,并不断超越自己,追求创新。
  值得指出的是,音乐的材料是有组织的音响和节奏,音乐是印象的提示和思想感情的真正流露。特别是古筝乐曲,在没有文字说明的提示下,也具有直接作用于人的心智的神奇能力,通常能较好地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但如果在学习古筝演奏过程中,教师能够很好地提升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作品标题的理解,雅疑可以事半功倍,迅速地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引领他们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意境浅谈[A].姚柯夫编.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C].
   北京:书目文献出社,1983.
  [2]周耘.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3]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
   社,2002.
  [4]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郭平.古琴丛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 .
  [ ]秦太明.论音乐形象的多维性[J].中国音乐,200 (4).
  [1]李冠男.乐曲标题的美学价值[J].艺术百家,2001(2).
  [8]高亮.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作品“标题”意义探究[J].文
   化学刊,2010(4).
  
  作者简介:
  潘玲玲,现任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科研方向:古筝教学与实践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声乐素质教育
下一篇:声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写”能力培养的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29 13: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48

帖子

517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171
发表于 2022-3-13 11: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四川大学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