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本文就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教学实效。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应用初探
多媒体网络技术是一种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为一体的多种媒体并存的教学技术。多媒体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现象、过程变得更形象更生动。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节省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形象展示,创设情境易理解
网络中信息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感染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动态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难点,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提高学习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学习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其内容抽象,学生对于非静电力做功和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难以理解。于是,利用flash动画课件,来模拟水流和电流相似形成过程,结合现实生活和受力分析使学生对非静电力做功有初步的认识,课件中采用类比法展示正电荷在静电力作用下由正极移至负极形成电流。如没有其他力量作用,电路中不能产生持续不断的电流,如果想产生持续电流,就必须设法从负板上把正电荷移至正极板,就只能靠非静电力做功,就好比水不可能靠自身重力由低处移至高处一样要靠“水泵”的机械做功。这样学生便会形成一个感性认识,形成形象、具体的表象,然后再用类比的方法深入讲电动势的概念理解,学生易理解,从而化解了难点。在教学实际中体会到,充分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把实验与模拟动画结合起来,既可让学生学会知识,又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进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过程展示,视频感受更直观
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以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形象的使学习中孤立的、静止的、难以用文字讲清的物理概念、物理过程表现出来,引发学生雅穷的想象。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运动这部分时,为了吸引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兴趣,为了克服学生对天体运动的苍白认识不能形成表象的缺陷,应用多媒体视频技术播放“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升空全程录像及模拟的动画课件,并配以语音介绍,按火箭点火、发射、飞向太空、进入轨道做圆周运动,然后返回着陆的顺序逐一简介。从而将教材上静止的文字化成活动的图画,使学生对“载人飞船”、“失重”、“超重”、“匀速圆周运动”、“第一宇宙速度”、“反冲运动”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研究题目变成理性认识。同时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德育融入教学之中。
三、突破时空,模拟过程展现象
物理现象中有很多现象是用肉眼看不见的,及使用我们实验室现有的仪器也难以看清,并且实验操作很是困难,学生的操作不能成功又费是太多。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制作课件来模拟这些现象,就会实现显微镜下的现象放大化、直观化、动态化的真实表象,让学生领会到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及微小粒子间相互作用的“真实情节”。例如电、磁场的形成及作用或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质子的发现及原子核的裂变、聚变等更多不可演示的过程。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化微观为宏观,使学生直观感受,顺畅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四、网络交互,训练快捷提效率
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及时、准确、顺畅的交互性,利用其设计练习、测验,可以提高课堂练习的训练效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例如,在学习设计电学实验时,训练学生连接实物电路图,设计了一套练习课件,安排学生在计算机上接点击接线柱来连接电路。当出现错误时,不仅给出一个判断,而且还给出提示信息;当连接正确时,会出现一段动听的音乐,强化刺激所产生的条件反射,这样也就必然提高了练习的效果。教师在主控机上及时得到反馈,并点评纠正。这样改变了传统的试卷形式,收、发、判、统等繁琐的作业批改过程。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设计出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的试卷,甚至可以使学生在娱乐的课件中考试。在传统教学中,完成教学内容,辅导学生学习,处理练习,再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会花去很多时间。而利用了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简化教学环节,加快教学节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的声音、图像、文字等交互性、存取的快速性、处理功能自动化不但能够形象地提供教学信息,还能接收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判断,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教师可以将一些课件张贴在网上或用软盘拷贝给学生,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自由选取进度,个别系统地学习、复习。在检查课后练习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软件,帮助教师适时地接受反馈信息,以充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这种人机交互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启迪了学生的智力潜能,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也必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宏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现状调配与思考.中国电化教育.
[2]叶金霞主编.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陆宏,赵建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山东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建筑类高职院校CAD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下一篇:谈谈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层次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