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
1911年生于山西太原。曾做过自行车装配工、音乐人、舞台美术设计、广告设计、平面摄影师、摄像师。曾就职太原话剧团,其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导演。2003年 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重要影视作品:《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
宁浩的求学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从山西电影学校毕业后到太原话剧团上班,负责舞台美术。话剧团里的生活四平八稳,宁浩呆了一年,便跑到了北京。在北京必须有个正经活儿才行,不然家里不同意。宁浩那年20岁刚出头,并没想好干吗,整天混在各种考美院的补习培训班里,打算考美术。考了一年,美院没考上,被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录取了。宁浩想了想,好歹也是个学校,于是就上了。
宁浩到北师大读书的第一年,换了五、六处地方住。继续教育学院不提供宿舍,他每天只上半天课,其余时间都是找房子。对于宁浩来说,找房子是整个大一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一件事。到后来他简直比房产中介还要消息灵通,北京城哪块地儿有房子出租全都知道。
宁浩每天清早骑车碾过北京城去上学,迟到是经常的事。“老师对我印象特不好。我整天奔波呀,到处挥洒着我辛勤的汗水。”宁浩一面说,一面窃笑。
一开始,宁浩和几个同学合租房子,后来入伙的人多了,住不下了,睡觉只能侧着身子,于是大伙儿成天琢磨着怎么拓展空间。同学中间有一个是学舞台美术的,会手艺,便把课堂上学做舞台布景的技术搬到生活中,给大家造房子、打家具。振臂一呼,应者四起,扛上斧头锤子,众人三下两下就把屋里“人”字形的顶棚拆了,从里面隔上一层木板,凭空造出个阁楼,猛一看上去就跟真的似的,大家立刻通过投票选出一个胆大的兄弟住到楼上。
阁楼悬在空中,薄薄一层木片,四面漏光,看得人胆战心惊。学布景的那兄弟看了看,说,不行,咱们还得加一层。加一层得要木板,这个钱是没有的,于是大家都留个心眼,成天在学校废弃的仓库附近转悠。那里头有不少桌子板凳,多年不用,厚厚的一层灰。宁浩想,这不叫偷,叫资源回收利用。于是瞅住一个空当,叫上人手把桌子椅子往回拉。材料很快就凑齐了,裤管一卷,衣袖一挽,欢天喜地地扛着改锥、推子一起上阵。学布景的兄弟负责技术指导,宁浩专攻具体操作,把桌子一个个拆开,桌面木板卸下来,借来刨子,把桌板正反两面推得干干净净、平平整整,立马成了上好的木板;木板和木板之间塞上棉花,就成了保暖夹层。往阁楼原有的木片墙上一糊,不仅结实多了,还冬暖夏凉。几个哥们瞅瞅新“房子”,又瞅瞅热火朝天的宁浩,一个劲儿拍着肩膀夸他:“不赖,以后肯定是个好木匠!”
不止是木匠,宁浩在真正开始拍电影之前几乎什么杂活儿都干过。就像他并不能预料到今天的成功。在刚进大学的那一年里,他和每一个平常人一样,为自己以后的生计发愁。除了专业课,宁浩记得还要上一些摸不着头脑的课,杂七杂八什么都有,比如机械工程,这门课直到现在对他也没有太多用处。
宁浩大一时的“第三产业”是摄影,他拍了整整一年照片养活自己。在那一年中,他的理想就是一定要挣一台尼康回来。他想了一阵糊口之道,觉得给人拍照片比较容易来钱,于是抱着一台借来的相机自己琢磨了一个星期。觉得差不多摸清门道了,便在朋友当中四处放出风去,说自己能拍会照,专营摄影。向别人借了个相机,说好每次给租金200块钱,便正式开始接活儿营业。大学生、歌手、婚纱、广告、杂志、公司、产品……什么都拍,他靠这个养活自己、交房租,还攒下一小笔钱。每次拍完照,他总骑着自行车去新街口一家冲印店冲洗照片,路远迢迢,天热口渴,他找来一个军用的墨绿色大水壶斜背在身上,满大街跑。日子久了,店里的人远远一见他来了就喊:“水壶来了”!
电影是一个奢侈的梦想,明知如此还要去做的人足可以被冠以勇士的称号。宁浩没有直接拍电影的资本,就先拍照,先给人拍MTV,先从能干的干起。把饭钱挣够,再拍电影。在能拍电影之前,宁浩颠沛流离地围着电影绕了很大一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