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堂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复制链接]
查看: 1137|回复: 1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33
发表于 2020-8-29 20: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深化教育改革进程中,郑州市教育局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构建道德课堂,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课程标准的解读到课堂学习目标的叙写,从传统的课堂到新课程背景下的道德课堂,我们在做着自己的探索。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原有的“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得学校教育误入“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歧途,表现在课堂死气沉沉,缺失了课堂的鲜活,管理机制僵硬,评价手段单一,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丧失,学生失去了应有的积极、愉快、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要让课堂教学充满道德的光辉,让我们的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让我们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都能符合道德的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秉承道德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让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人格发展和成长的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应该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是道德课堂。
  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有自己典型的学科特点,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探索出一种更加有活力、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道德课堂教学模式,也是笔者所追求的。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意识,应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技术能力的必修课,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黄金时期,现代社会充斥了海量的信息,中学生在开放的信息社会所受的影响空前巨大,如何在信息社会中判断、处理相关信息,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堂的高品质形态至关重要。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信息技术课堂道德的体现和追求。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某些任务或问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实现方法是,教师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常用的授课方式,并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这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教师通过设置任务或问题,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合此教学方法,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了一套模式:兴趣--发现--合作--创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非常符合道德课堂的要求。
  一、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学生也更愿意亲自操作。从激发学习兴趣的角度来说,主动地参与就是最大的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雅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信息技术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师生共同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引导学生去主动求知、自主探索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的教再也不是为了教,而是为了不教。”教学已经成为持续生成化教学,它的意义得到了不断构建与升华,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时时渗透着这种理念,教师的教学也应经历不断尝试、反思、调整、再尝试、反思、以至升华提炼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不着痕迹地影响于学生。
  上课前,我会把精心设置的导学案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完成不同的任务。在课堂上,我经常这样告诉学生:“课堂是我们的,机房是我们的,电脑是我们的,学习是我们的,成长也是我们的。”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感觉到课堂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有利于发挥创造力,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探索过程中,课本、设备、网络、老师和同学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手。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的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简单的灌输,却实现着师生间、生生间知识共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个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为了解决问题,总会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在实践操作中去验证,通过探究和重新发现,获得问题解决的途径。比如在进行photoshop学习中,许多同学在处理图片时,就会尝试不同的方式和效果,学习过程就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习的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极大程度上可以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三、提倡小组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自己能解决,有的难以解决,这就需要同伴的帮助;还有的时候,完成一项任务工作量较大,自己独立承担不了,这时候也要合作,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思维的碰撞能激起意想不到的火花,合作将成为孩子们学习方式的最佳选择和动力源泉。
   四、改进评价手段,鼓励学生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合理的评价手段,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发挥学生的潜能。课堂上,我会将学习任务及完成情况划分不同的评价等次,对每种情况还会有选择的让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给出分数,从评价方面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课堂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学生能够创造性解决的,能够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光荣,适时地、不同方式地鼓励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极其重要。
  通过“兴趣―发现―合作―创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阶段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效:
  信息技术的教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随心所欲的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改变了原课堂的被动局面,促进了学生会学善学,信息素养逐步提高;课堂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学生的学习是愉快的、兴奋、积极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课堂上玩游戏的现象没有了,主动探求知识的同学越来越多;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学生能够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要让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发展和成长的过程,让课堂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我们的课堂不断滋养学生的心灵,努力实现高品质课堂形态。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发挥音乐教学优势,渗透德育教育
下一篇: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29 20: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