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为水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内容的原生态传统体育舞蹈仍在水族村落中顽强地保留着,在数百年历史的演进中产生变异,在困境中艰难传承。在少数民族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文化整体保护是重要的传承策略,村落民众参与是传承的根本所在,村落集体活动是主要的传承场所,村落经济基础是传承的重要保证,民族文化产业化是传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族;村落,传统体育;舞蹈;
中图分类号:G8120 .13.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959(2011)05-0198-04
一、水族村落传统体育考察的意义
把村落作为一个整体的小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传统方法。由于村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差异性,从宏观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实际运用价值难以保证,这就只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落来进行研究。我们的研究是将典型的水族聚居村落作为研究背景,从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的角度,了解水族传统体育在原生地的生存状态,完整地观察到水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探讨水族传统体育在村落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特征,以促进水族村落传统体育发展与文化繁荣,为我国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概况
中国水族聚居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最为集中。该县总人口31万,水族人口占 3%,是全国水族总人口的53%,也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怎雷村位于三都县城东41公里处的都江古镇,村域面积5.28平方公里,全村分为上、中、下三个自然寨,共212户919人,其中水族129户, 3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 5%,主要集中居住在上寨。“怎雷”系水语音译,意译为高山脚下的寨子。怎雷上寨依山就势坐落在半山腰上,民居沿山体等高线布置,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层层叠叠的梯田、郁郁葱葱的山林、热情好客、纯朴敦厚的水族山民,使这里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优美画卷。200 年 月该村被列为省级重点民族文化保护村寨。作为省级重点民族文化保护村寨,其村寨聚居形式保持完整,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传统体育保存完好。因此,作为个案研究水族村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怎雷上寨传统体育舞蹈的考察与分析
(一)水族传统体育与传统舞蹈的历史渊源
传统体育和传统舞蹈同属于人体艺术文化,传统体育主要是以强健身体和在竞技中取得胜利为目的来支配身体动作,而民族舞蹈则主要是以表达情感为出发点,以情感需要来支配身体动作,即传统体育所要张扬的是一种雄健的人体美,传统舞蹈所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相对讲求审美愉悦的柔和美,是为了“娱人并自娱”。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有着很多共同点,最突出的是他们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能够明显地反映出其民族性格特点。水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萌芽状态的体育与舞蹈、音乐、游戏等都处于混沌不分的状态,都伴随着生产、祭祀、战争而活动。在水族的“斗角舞”中表演者头戴牛角相抵做出各种旋转、腾跳、翻滚等动作,更侧重于展现人体的运动美,动作幅度和动作量不亚于部分体育项目,可以说既是体育又是舞蹈,孩童们在舞场边上手拿牛角面具相抵嬉戏玩耍的游戏则更像是一场体育活动,而体育与舞蹈的融合是文化自觉的行为和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将肢体语言热情奔放、粗犷豪爽、节奏强烈、展现人体的运动美、健身效果良好的水族传统舞蹈归类为传统体育舞蹈。
(二)怎雷上寨传统体育舞蹈传承的历史轨迹
历史上都江沿岸地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曾有一支舞队,传统舞蹈在上寨更为盛行,当时的舞蹈表演活动是其族群的标识之一。“铜鼓舞”水语叫“丢压”,是“跳铜鼓”的意思,它源于古代祭典活动,从祭坛演变为民间的日常舞蹈,据传至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斗角舞”水语称为“贵都刀”,相传远在明朝初年,水族祖先看到苗族有斗牛“吃牯脏”祭祖的场面,既热闹又隆重。于是用竹篾编成斗笠,用木头削成水牛角的样子,安在斗笠顶端两侧,做成牛头,人各拿一个,模仿牛相斗的架式,跳起了“斗角舞”。芦笙,水语称为“补印”或者“补谬”。宋史《南蛮传》曾记载水族芦笙舞作为贡舞进入宫廷演出的历史。芦笙舞,是水族舞蹈中最独特、最典型,也是最热烈的艺术表演,仅舞曲的调子就有40余种,多与生产生活相关。例如,撒秧调、纺纱调、敬酒调、哭灵调、子孙发达调等;长期以来传统舞蹈在水族村落自由发展,多在节日、祭祀或丧葬时演出。“文革”时期,破“四旧”运动使传统舞蹈的表演活动一度停止,铜鼓也被没收,其传承受到严重阻碍。20世纪80年代初传统舞蹈的表演开始恢复,铜鼓舞经整理加工后,1982年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优秀奖。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政府更加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200 年 月怎雷村被列为省级重点民族文化保护村寨,政府对其民族文化资源实施了整体保护,出资在上寨修建了表演时的圆形舞台,并把传统舞蹈列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上寨传统舞蹈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怎雷村的生产方式仍然落后,生产力低下,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城市里富裕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对水族青年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层出不穷,有些舞队的骨干到外省的民族村参加商业演出,老人、孩子留守寨子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在村里组织以青年人为主的舞蹈表演就比较困难了,虽然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舞蹈,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学的,村里会“斗角”的也就40多人,但是“打得精彩”的都是年轻人(寨子里的人形容斗角舞,一般都形象地说“打得精彩”)。如今,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也只有过春节的时候寨子里才热闹一些,表演人才的匮乏,让水族传统体育舞蹈的传承处于艰难的境地。
(三)怎雷上寨传统体育舞蹈传承中的变异
参与人群、组织形式的变动:打破了妇女不能参加表演的禁忌,让未婚女青年参加表演;在怎雷上寨的舞队中就有4名漂亮的水族女中学生。组织形式由自发聚集表演变为由村委会统一组织或舞队负责人(民间自行推举,而不是由政府指定)组织进行表演。
服装道具的变化:服装的式样基本保持原生态,但由于现代印染工艺的发展,制作服装的面料不完全是手工土布,也使用了一些化纤面料;在色彩上更加艳丽,男子的头饰有所简化,一般选用红色的绸布做头巾;制作乐器也使用了现代化的材料,莽筒选用塑料管为原材料。
内在功利的变异:水族传统体育舞蹈源于宗教祭祀活动、或劳动之余休闲娱乐、或强身健体、抵御外敌的需要,这都是为了虚幻的经济利益和间接的经济利益。改革开放以后,传统体育舞蹈作为公开表演的节目,每逢有游客来访,怎雷上寨的村民便集中到寨子脚下的表演场地进行表演,两支舞蹈队全是群众自行组合,没有游客时上坡劳作,有游客时,吹起芦笙,敲起铜鼓就舞起来。此刻传统舞蹈成为了旅游消费的内容,取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内在功利产生巨大变异。
表演时间、地点的变更:自古以来,水族的传统体育舞蹈的表演活动都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并对 此形成许多的禁忌。例如,“斗角舞”在开春时即停止活动,将芦笙收藏,在秧苗拔节抽穗之后,由舞队的头人摘一穗稻子插在芦笙上,才开始起舞。“铜鼓舞”多在节日、祭祀或丧葬时才演出。如今,这种固定的时节模式已被打破,村民表演的时间非常灵活。只要游客一到,村长在村委会的广播上一通知,所有在家的舞队队员就会带着服装、道具、乐器集中到寨子脚下的表演场地进行表演。这样的变化需要冲破传统文化观念禁锢的勇气,这种勇气来源于其内在功利的变异,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给水族同胞带来了直接经济利益,尝到甜头的村民已经逐渐适应了这一变化。
四、从水族村落传统体育的变迁看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文化整体保护是重要的传承策略
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内容美、形式美,离不开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人们通过感官对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活动中的声、色、形诸要素的感知离不开当地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融合,拆开一方都雅法体现其完美的文化意境。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我们要考虑其文化内在性,即表现形式自身蕴涵的精神内涵和意境,还要考虑其文化外在性,即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本身是某个少数民族或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离开了民俗、自然环境,其体育活动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与意义。怎雷上寨原生态传统舞蹈能够完整地传承下来,得益于在村落中对水族的语言、文字、服饰、民俗、建筑、生态环境等的整体保护,使传统体育在水族原生态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其表演形态中所保留的自然崇拜、稻作文化等符号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如果脱离了水族所特有的生存环境,那么这种文化信仰符号也就失去了特有的价值意义。因此,建议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沿岸的村寨建立以传承传统舞蹈为主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有效地对传统舞蹈进行整体保护,培养当地族群的文化自觉,以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增强族群的文化自我保护与传承意识,使搜集、整理、拍录等“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演变依靠当地民众积极参与的活态文化传承。
(二)村落民众参与是传承的根本所在
人是社会文明变迁的主要见证者与参与者,村落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与切入点。目前,我国许多村落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走出了生活多年的村寨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经济活动,村落传统体育的传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针对这一现状,村落传统体育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交通、通讯相对便利的地区,当地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工业,吸引青壮年劳动力来从事这一行业,并充分发挥村落行政力量的组织协调功能,利用业余时间有组织性地组织壮年开展村落体育活动。二是要注重少年儿童的培养,因为他们多数还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村落社会里,外来文化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小,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可以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发挥中老年传统体育传承者的指导作用,利用节假日或空余时间,组织少年儿童进行传统体育的集中培训。三是保护传承人,对于精通传统体育的传承人,应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建立民族文化优秀传承人档案,资助生活困难的民间老艺人;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带徒传艺、培训讲习、整理出版有关资料,以及对传承人进行职称的评聘,发放证书和相应的津贴等方式来保护传统体育的传承人。这样,可以保证村落传统体育的发展,在参与群体上可以形成中老年―青壮年――少年儿童的链状体系,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三)村落集体活动是主要的传承场所
从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于变迁的特征来看,集体活动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活态文化土壤之一,村落性的集体活动可以将村落内部居民有机地凝聚起来共同参与村落体育活动。离开村落性的集体活动村落体育发展的文化语境就会丧失,村落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就会逐渐消退。因此,村落行政力量与村落民间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其特有的组织功能,扎实开展好村落内部的各项集体活动,促进村落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例如,怎雷村舞队的组织表演和山洞村水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村委会和族群长老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行政力量必须尊重村落习俗,如某些村落性的集体活动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这些宗教活动往往在某一程度上深刻反映了村落体育的原生态,是村落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反映了村落居民的文化心理与价值需求。离开这些活动村落体育也许会成为雅水之源、雅本之木。因此,村落行政力量不能因强制性地要求村落居民取消这些宗教仪式而影响了村落体育活动的原汁原味。
(四)村落经济基础是传承的重要保证
经济是少数民族村落体育传承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衣食雅宝,农民才有可能享受传统体育带来的乐趣,如果温饱问题还未解决,终日为生计苦苦挣扎,青壮年外出打工,村寨里只有老弱妇女和留守儿童。那么,我们要求开展传统体育活动,传承民族文化,也只能是一种不合时宜的一厢情愿而已。经济发展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村落传统体育的发展水平。例如,2005年11月我们在三都县都江镇怎雷村调查时村长宝心忡忡谈到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舞队的生存问题,都江地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一只舞队的历史将难以长期延续下去。因此,传统体育的发展要与村落经济协调发展。另外,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带来村民价值观念的变化,其中也包括对传统体育价值功能的新的认识和理解,而村民的价值观念则是影响村民体育参与的内在的、最直接的因素。怎雷村传统舞蹈表演成为了旅游消费的内容后,村民们取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内在功利产生巨大变异,村民有了参与的积极性,也使得传统舞蹈的表演能维持下去。
(五)民族文化产业化是传承的有效途径
有选择地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是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旅游作为一种人类活动行为,既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又可以推动经济流通,还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与互动而实现文化传承。水族传统体育舞蹈不仅具有突出的娱乐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对于本民族以外的大多数人来说,又表现出“新、奇、特”的优势。神秘悠久、底蕴深厚的水族文化,风光旖旎、古朴典雅的水乡风情,再加上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表演,雅疑将会吸引到更多来自四面八方的观光客人。这样,不但可以推动旅游发展,而且还可能使民族传统体育获得新的生存和发展机遇而促进传承。但是,在与旅游联姻的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研究和考察,合理开发。克服逐渐走向舞台化、商品化、庸俗化,严重曲解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的现象。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村落民族文化都适合走旅游传承之路,村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针对性与地域选择性。
(责任编辑:夏林)
(责任校对:冷非)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我对把流行音乐引入小学课堂的看法下一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贵州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