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概论形成性考核五(权重20%)答卷
学前教育概论形成性考核五(权重20%)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名词解释:学前儿童 答案:
学前儿童就是出生至六七岁的儿童,包括婴儿和幼儿。
2.名词解释:发展适宜性原则 答案:
发展适宜性原则指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考虑和利用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条件。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
3.名词解释:幼儿园环境 答案: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赖以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园地,同时也是对幼) l进行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4.名词解释:家园合作共育 答案:
家园合作共育是两个同样肩负着幼儿人生启蒙教育重任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携手,它使得来自两方面的学习经验更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和互补性。
5.皮亚杰在学前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案:
①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②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人们在编制课程和提供教材时须考虑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③皮亚杰强调活动的重要性,重视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 ④皮亚杰强调兴趣与需要的重要性,关注儿童的游戏。
6.请简述学前儿童的特点。 答案:
1.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 2.具有巨大发展潜能 3.自主建构的学习个体 4.发展具有差异性
7.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 答案:
(1)环境空间割裂,缺乏整合意识。 (2)成人视角的创设,环境中的“游戏性”缺失。 (3)以高结构器械与材料为主,低结构的开放性器械与材料较少。 (4)教育目标片面,领域发展不均衡。
8.小学幼小衔接工作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答案:
一、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
1.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1)培养主动性 (2)培养独立性 (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4)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
3.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3)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9.从促使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学形成的主要人物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中选择两位,谈谈他们关于学前教育的主要思想。 答案:
1.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早年就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学识为国家做出贡献,并深切认识到教育是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途径。在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的过程中,陶行知清晰地看到,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教育问题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于是开始致力于乡村教育。陶行知非常重视学前教育的中国化,他指出当时的幼稚园有“三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为了使幼稚园能走入乡村、进到工厂,办成“中国的”、“省钱的” 、“平民的”幼稚园,他号召开展幼稚园的“下乡运动”和“进工厂运动”。陶行知认为,儿童有很强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人类长期与环境斗争所获得并传递下来的才能的精华,培养、发挥、加强这种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就是教育。因此他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着创造力,使他长的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人类。”为此,他提出要认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认识儿童的创造力需要教师成为儿童中的一员,真正地了解儿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指“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的措施有:提供充分的营养、建立良好的习惯、因材施教和发扬民主。陶行知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他提出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2.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张雪门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对我国北方和台湾地区的学前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张雪门认为在学前教育的对象和目的上,要把环境、儿童身心特点与国家未来联系起来。他还提出,要解决我国的幼稚教育,有必须认清的三点:一是儿童在幼稚园时候身心发展的情形;二是我国社会的现状;三是应如何根据社会现状来谋求民族的改造,同时并应如何根据儿童的需要,谋社会基础的建设。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在《幼稚园的研究》中指出:“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这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做而又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张雪门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他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和别的课程不同,它具有自身的特点:①“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穿宇宙一切,都是整个的。”②“当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③“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张雪门对教材的选取提出了五条标准:“应合于儿童的需要”、“应顾到社会生活的意义”、“应在儿童自己的环境里搜集材料” 、“应顾到社会生活的需要”、“上面所述还没有道及的一切冲动习惯态度”。他还对幼稚师范的见习和实习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空间上,把师范生的场所扩大到整个社会;在时间上,主张师范教育三年六个学期中都要有实习;在实习内容上,他提出要从幼儿教育扩展到婴儿保育、小学教育,从实习教育和教学扩展到实习行政管理以及缝纫、炊事。
10.目前,很多家长在学前教育阶段就给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目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请结合学前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谈谈你对家长这种行为的看法。 答案:
父母如何认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我一直认为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教育要从小抓起,要特别重视孩子0至6岁甚至0至3岁的教育,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视了。如果从这样的一个角度认知,这句话就没有值得批判的: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出生的那一天抓起。一句话如何能掀起滔天巨浪?关键在于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对“输”和“起跑线”这两个关键词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只有认识了什么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什么是“输”或者“赢”,才能对孩子的教育少一点焦虑,多一份理性。最近,中国教育报围绕着对这一教育口号的认识和相关问题,在微信公众平台对家长发起调查,短短的两天时间有3000余名家长参与。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差异的。“您认同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吗”,有19%的家长表示认同,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从小就该努力竞争;有29.2%的家长比较认同,认为社会竞争十分普遍,但高中甚至大学才是竞争的起跑线;有51.8%的家长不认同,认为孩子按自己的发展成长就好,不需要参与竞争。“您认为哪里是孩子的‘起跑线’”,23.6%的家长认为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天;6.2%的家长认为是幼儿园入园;13.2%的家长认为是小学入学;17.5%的家长认为是中学以后;39.5%的家长认为没有“起跑线”。“您认为人生跑道的终点目标是什么”,8.3%的家长认为是有地位,出人头地;2.9%的家长认为能赚钱,比身边大部分人有钱;88.8%家长认为是做幸福的普通人。“您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怎么理解的”,4.7%认为人生是一场竞争,孩子从小在各方面就应该比别的小孩发展得好;3.4%认为孩子从小就要注重学习各种知识、发展智力,早识字、早会算术,才能不落后;91.9%认为父母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教育,但不是把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调查的这个样本都是对家庭教育非常关注、特别热爱学习的家长群体,并不代表中国家长的总体情况。尽管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上述4个问题的看法大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上述4个问题其实反映的是家长的育儿观,其中最根本的是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怎样认知孩子的成长。而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知会导致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教育行为的巨大差异。一个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一场竞争的家长,就会从孩子一出生就陷入焦虑之中,盲目地让孩子学这学那。在我们的调研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您认为父母重点努力应该是哪个方面”,答案有3个,一是做足够的经济投资,尽量不让自家孩子的条件比同龄人差;二是尽力找社会上最好的资源、最好的辅导培养方式,尽量让孩子多才多艺、优秀出众;三是陪伴孩子成长,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引导其健康成长。家长育儿观的不同导致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认识也不一样。父母们一定要知道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
11.请根据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分析与评价以下案例中的幼儿园在户外环境创设中的做法。 某乡镇地区A幼儿园,拥有较大的户外场地,其中包括一座小山丘及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精心规划与创设了幼儿园户外活动游戏场地。幼儿园在教学楼正前方的户外场地设计了30米的跑道,对教学楼背面的户外场地全部保留了原始的土地、草地,并根据场地规划了水泥路、石砖路等,创设了户外运动区、自由建构区、艺术创作区、班级种植区,以及沙池、泥地、水渠、小池塘等游戏区域;在建构区中投放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木块、木板、木桩等;由于当地石头资源丰富,在艺术创作区投放了很多当地的石头,同时利用石头堆砌了水渠,对泥地和沙池进行了分离;用石头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小路延伸到户外场地深处;利用小山丘的不同坡度开辟了上下山的攀爬网,在山顶建设了瞭望台及休闲区,围绕山脚规划了幼儿骑行道;利用大树,创设了能够攀爬上树的轮胎墙以及攀爬绳,选择结实的树杈设计了秋千。户外活动时,全园幼儿可一起进入户外活动游戏场地,同时开展游戏活动。 答案:
儿园户外环境的构成:1、幼儿园户外环境构成要素包括:游戏场所、室外绿化、室外小品、室外道路地面等。2、包括幼儿园的场地、园舍设备、材料、空间结构与环境布置等,是幼儿教师与幼儿在园活动的物质条件与基础,它影响和制约着幼儿园教育的质量。3、例如,如果地方小,幼儿多,缺乏必要的玩具、游戏材料与设备,那么就很难开展以小组或个别活动为组织形式的教学活动,而只能采取以教师讲、幼儿听为特征的集体教学活动形式,即我们说的“上课”。
12.分析以下案例,谈谈你对亲子沟通的启示。 儿子 (4岁 1个月)从幼儿园回来后一直垂头丧气,爸爸问:“怎么了?哭丧着脸。”“没怎么。” “爸爸关心你,才问你呀。来,告诉爸爸!” “我在幼儿园里犯错误,老师批评我了……” 3天后,爸爸下班回家一脸不高兴,儿子问:“爸爸你怎么了?”“少问!大人的事,小孩子少管!”…… 答案: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沟通,父母和子女更是如此,但是沟通并不是简单的说话,更不是父母站在制高点去命令孩子,要求孩子,而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桥梁。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亲子沟通并不容易,父母觉得自己和孩子交流就是对牛弹琴,说什么孩子都不听。而孩子则认为自己和父母有着无法逾越的代沟,沟通等于鸡同鸭讲,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苏芮有一首歌叫做《我想更懂你》,其中一句歌词是这样写的:每次我想更懂你,我们却更有距离,是不是都用错言语,也用错了表情。很显然,父母和孩子并不是不想好好沟通,而是他们都用错了方式,当然其中要占主要责任的还是父母。在亲子沟通中,尊重是最重要的前提,但是很多父母都会忽略这一点,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孩子,甚至以为孩子根本就不需要尊重。然而孩子也有自尊,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被认可,如果奥秘父母的身上得不到这些,便会使沟通产生阻碍。有时语言的力量会显得苍白无力,但是眼神和动作却不同,它们能够传递给孩子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哪怕孩子面对困难,也能够勇往直前,因为他们对自己有信心,而父母的鼓励也成为了他们最大的支持。尊重孩子,才会让孩子卸下心理防备,才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如果父母不愿意放下姿态,那么孩子只会感到压迫,自然会对父母有所抗拒,使沟通无法顺利进行。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
上一篇:24春国开电大春陕西开放大学学前教育原理形考任务四(占形考成绩25%)答卷参考答案下一篇:24春国开电大春陕西开放大学学前教育原理形考任务三(占形考成绩25%)答卷参考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