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阐释学的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The Golden Notebook译本为例

[复制链接]
查看: 112|回复: 0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2782
发表于 前天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


雅宝题库答案
****此区域为收费内容****    需支付 1 知识币后可查看,1币=0.01元查看答案


雅宝题库解析: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翻译研究逐渐转向文化层面,译者主体性这一研究领域也越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以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的代表作《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及其中文译本(陈才宇、刘新民译)为例,运用阐释学理论从语言、形式、美学等角度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译者主体性是如何体现于翻译文本之中,并从阐释学的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题目。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它不但受到译者本身的知识、性格、喜好等方面的制约,还会受到来自原语和目的语之间差异的影响,此外,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也会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产生一定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原文、决定翻译策略、能动的理解原文、能动的在译文当中表达原文并最终达到与原文的平衡。    阐释学是“一门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学问。广义的阐释学分为一般阐释学、方法阐释学、本体阐释学和哲学阐释学。本文主要采用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题目。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解是一种历史的活动,它决定了文本的意义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译者应从历史性出发去理解文本。对于译者来说,文本的意义如何取决于他和文本的“对话”。文本和译者都具有其本身的视界,而在这场“对话”中,译者应努力使自己的视界与原文本的视界融合,从而达到理解原文本的目的。此外,与之前的阐释理论不同的是,伽达默尔肯定并强调了“偏见”对于理解的重要性,他认为肯定的“偏见”不但不会误导译者,反而可以让其在理解原文过程中去伪存真,从而更加全面而客观的理解原文的意义。    本研究选取《金色笔记》及其译本为例的原因在于:在国内关于这部作品本身的研究较多,但自从2000年陈才宇、刘新民将其译成汉语以来,对于原作品及其译作之间进行比较的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通过仔细研读,笔者发现其中不乏一些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创作,因此希望借此理论研究之际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题目进行探讨。    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品质,因此,不论是在翻译实践还是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主体性都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其次,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其中包括个体差异、语言、文化等。因此,译者主体性的客观存在绝不代表译者可以不顾原文,任意发挥,而一名合格的译者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使原文和译文达到尽可能的对等。    最后,根据阐释学理论,文本的意义具有历史性和不确定性,而不同的译者的视界又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同一文本的多元阐释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既然如此,对于译文的评价就很可能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或简单的好坏之分,权威的译文并不存在,无论一篇译文多么全面、准确,它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被完善。





上一篇:平衡理性与感性——《天使之门》的叙事学解读
下一篇:数据挖掘在航天X院咨询设计项目成本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