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LAN的分布式虚拟环境构造技术研究

[复制链接]
查看: 69|回复: 0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256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


雅宝题库答案
****此区域为收费内容****    需支付 1 知识币后可查看,1币=0.01元查看答案


雅宝题库解析:
近年来随着无线网络(IEEE 802.11协议族等)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智能手机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这类终端丰富了分布式虚拟环境(Distributed Virtual Environment,DVE) 系统中的交互方式,使用户可以更自然地与虚拟环境进行相互作用。本论文以国家863课题“支持移动终端的多人协同虚拟环境及开发工具研究”为背景,从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的特点出发,对构造基于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的分布式虚拟环境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研究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基于WLAN的分布式虚拟环境中,移动终端是主要的计算载体和交互手段。它通过接入点(Access Point, AP)与环境中的其他计算节点进行交互。由于接入点所覆盖的范围有限,当移动终端运动出当前接入点的覆盖范围时会带来切换题目。传统的切换策略大多以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作为是否需要进行切换的依据。但RSSI 必须经过扫描信道得到,而扫描的过程是整个切换过程中最为耗时的步骤,不能满足分布式虚拟环境中用户对实时性的要求。针对该题目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QoS(Quality of Service)的切换策略。该策略对应用层可检测的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用户QoS综合作为信道扫描时机的判定条件,通过减少扫描次数,达到了降低扫描延迟的目的,同时在扫描/切换过程中采用DR(Dead Reckoning)算法来降低系统延迟造成的用户跳变感,保证了基于WLAN的分布式虚拟环境中的对象状态一致性。实验表明,该方法较传统的切换策略更灵活,对系统造成的延迟更小,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对实时性的需求。(2)如何部署三维模型是分布式虚拟环境中一个重要的题目,在基于WLAN的分布式虚拟环境中,由于无线网络带宽有限及移动终端资源有限等特点,该题目变得更为突出与重要。在对现有三维模型部署方式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对象属性关注度的QoS 传输控制方法以及模型传输QoS 管理模型。该方法扩展了传统的基于几何属性相关信息的模型传输控制方法,将对象几何属性与其他属性综合作为传输中QoS 控制参数,结合动态QoS 控制的思想,在运行时刻考虑网络带宽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给出了一种针对该题目的动态协商算法,进行动态的QoS 协商。从几何资源传输控制角度保证整个虚拟环境中几何资源一致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全面反映用户对虚拟对象的关注程度,并随着网络带宽变化,在保证实时性的前提下更好地进行模型传输。(3)与高端图形工作站和桌面PC相比,大多数移动终端的各种资源极为有限,如CPU主频低且大多数浮点计算能力差、内存小、无线网络带宽低等,因此计算机三维图形处理中的逼真性与实时性之间的矛盾在移动终端上表现的更为突出。通过对现有移动终端绘制模式与方法的深入分析,本论文给出一种新的基于点模型的远程绘制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一种自适应的点模型分裂与误差控制机制(Adaptive Splitting and Error Measurement Mechanism, ASEMM)。在服务器预处理阶段进行点模型的分裂与误差控制得到用于客户端分裂与误差控制的重要参数。在运行时移动终端根据这些参数对点模型进行分裂,得到较为精细的模型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根据预处理阶段得到的误差控制参数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点模型的更新。保证了移动终端上几何资源一致性。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传输数据量以及移动终端与服务器的交互次数,达到减少移动终端能耗和无线网络带宽消耗的目的。根据该方法分裂得到的精细模型可以较好地恢复点模型简化过程中丢失的细节,具有较好的绘制效果。(4)在基于WLAN的分布式虚拟环境中,接入的计算终端较传统基于专网/Internet的分布式虚拟环境更为多样。这些计算终端硬件特点差异较大,因而增大了在不同终端上运行的仿真程序的开发工作量,且重用性差。针对这一题目本论文提出一种虚拟对象建模方法和一种分布式虚拟环境仿真节点快速生成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现有分布式虚拟环境体系结构的分析,构建了一个基于WLAN的分布式虚拟环境原型系统。该系统采用多服务器框架结构,并在基于桌面PC的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能够更好地支持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的特点。





上一篇:镍基固溶体增韧Cr13Ni5Si2/Cr3Ni5Si2多相金属硅化物合金耐蚀性研究
下一篇:超声速、高超声速壁板颤振分析及其主动控制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