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理论界对于电视新闻的声画关系的几种观点的长期争论,使视听语言本体的研究进展不大。文章提出,需要将静态的“声画以谁为主”的“声画关系”的研究变为动态的“声画搭配关系”的研究,进而推进对视听语言本体的研究。
【关键词】电视新闻;声画关系;声画搭配
引 言
电视新闻的声画关系一直是电视理论界一个老话题,像“鸡生蛋和蛋生鸡一样古老”。 由于“主声说”与“主画说”的长期争论,使电视新闻语言研究陷入了一种困境,对视听语言本体的研究被长期搁置了。理论界的争论不休,导致电视实务工作者对电视特性认识不足,在声画关系的操作和处理上的简单化。因此,深入研究电视新闻语言中的声画关系处理问题,对理论和实践都是大有裨益的。
电视理论界对声画关系的认识大致有三种观点:“主声说”、“主画说”、“声画结合说”。在上世纪90年代末,“声画结合说”已经基本为电视界所接受。也有论者提出“声画同构”的理论,由于对“声画结合”理论并无质的突破,在此笔者仍沿用“声画结合”的说法。曾对“声画结合说”激烈抨击的学者朱光烈指出,“声画结合”缺乏“理论品格”,是一句“并不真实的‘大实话’”。①①这种思考的角度是可取的,但是朱光烈先生过分重视“主声说”,厚此薄彼,从而陷入了另一个误区(为了与传统的“主声说”区别,对朱先生的理论,以下用“新主声说”代称)。对电视声画关系的讨论,始于电视新闻,尽管许多论者有所拓展,本文仍将在电视新闻这一范围内展开论述。
“声画结合说”与“新主声说”的理论缺陷
声画结合论的缺陷并非如朱光烈先生所言是“画面崇拜”。声画结合论者在提出声画的骨肉关系的命题后,并未进一步就声画之间的真实关系提出明确的见解,使理论流于简单和空泛。“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声’、‘画’两个通道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都是富有真实感地传达信息,在这两个通道上的信息在相互支撑、相互参照、相互推动中共同构建完整的信息、意义系统。” ② 声、画笼统的被称之为“两个通道”。为了强调“声画一体”,被论者广泛引用的朱羽君的观点是:“电视画面……它一开始就同时包括的形象在时空中的运动和时空中的声响,不能同时记录形象和环境声音的,不是真正的电视画面。” ③ 这一观点更多是从拍摄角度讲,显然不能涵盖播出环节,而我们对于“声画关系”的研究,应该是着眼于播出环节的。
“新主声说”是建立在对“声画结合说”批判的基础上的。其理论的起点是“我们看到的依旧是只听声音不看画面可以听懂电视的普遍现象”,并据此提出“电视传播可以做到声画结合,但是远不能消除声画分离即‘声画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可以说:‘声画结合’论不可能成为电视传播普遍有效的理论。”;“美国学者曾经把家庭看电视的全过程用录像机录下来加以分析,发现观众看电视有很多伴随的活动、玩、看书、打闹、吃饭、睡觉等等”,并据此批判声画结合是“以编辑的板凳否定观众的板凳”、“以操作的立场否定传播学的立场”。下面让我们来分析这些命题。
首先,“声画结合说”与“新主声说”讨论问题的层面不同。“声画结合说”是在电视理论界关于“声画孰轻孰重”的争论不休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理论实质是:电视的声音和画面相互不可或缺。从传播学的意义上说:它提供了电视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即任何只对声音或者画面的分解研究都必须是置于电视声画关系中的动态研究。从新闻学意义上说,这种观念对改变电视新闻中普遍存在的“声画两张皮”现象,以及电视实务工作者不注重研究电视特点的倾向有着积极的批判作用。“新主声说”试图从现象出发,以传播的视点去研究电视新闻的“声画关系”,其研究方法是可取的。但是“新主声说”论者并未将这个有意义的工作进行到底,仅仅凭对一些新闻现象的数学统计而得出电视新闻“以语言为基础,以画面为证明”的结论,显得过于草率了。“新主声说”论者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落脚于“声画孰轻孰重”的操作层面,根本原因在于对电视新闻中“声”、“画”两个元素的孤立研究。正如朱羽君所强调声音对电视画面的重要性一样,任何脱离了声画关系的研究都是非电视的。
其次,“新主声说”宣扬使用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以观众的实际收视状态为依据,以传播学正在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移为佐证,提出电视新闻应当“以语言为基础”,其研究方法是孤立的、静态的。第一,观众的收视状态实际有两种:视听结合状态与视听分离状态。在视听结合状态下,声画是一体的,二者分别作用与观众的听觉与视觉,是正常的收视状态。在视听分离状态下,声画是分离的,观众在“看电视画面”,或者“听电视”,是观众处在非正常的收视状态下对声画的一种自由选择。很显然,我们对电视声画关系的研究,应当置于观众的正常收视状态下,即视听结合的收视状态下去研究。如果我们假定电视观众不看电视画面而得出电视应以语言为基础的结论,实际上是否定我们对声画关系的研究的意义。第二,传播学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转移,是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我完善,而并非对以传者为中心研究模式的否定。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以受者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会产生更为直接和有利的影响。因此,只有用以受者为中心的研究模式来看待声画关系时,我们才能寻找出一条真正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的新路来,而这种研究,是对声画关系的结合研究。“新主声说”者对此缺乏必要的认识,把电视记者发挥声音通道的优势误以为是电视的特点,以为观众可以“听懂”电视而将画面置于“证明”的从属地位。
“声画关系”与“声画搭配关系”
在朱光烈、黄匡宇先生关于声画关系的论述中,引入了“语言”的概念。“本文中所谓电视画面是指电视传播中活动的和不活动的画面,所谓电视中的语言是指电视传播中的有声语言和字幕文字”④⑥。从朱先生的行文看,在论述声画关系的时候,他所定义的“语言”与提到他所提到的“声”是同义概念。这显然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按照常规的理解,“声”是诉诸听觉的,“画”是诉诸视觉的。而字幕文字显然是诉诸视觉的元素,应归于“画”的范畴。在电视新闻中,声音与画面的构成是复杂的,可以用以下模式描述:
声音:配音+同期声(同期语言+同期音响)…..
画面:播音员(包括演播环境)+新闻人物+新闻现场+字幕文字…..
研究声画关系,必须研究电视配音(即解说)与新闻现场画。
面的关系、电视配音与字幕文字的关系、同期声(包括同期语言与同期音响)与新闻现场的关系、播音员(或现场报道的记者)及演播环境与音响效果的关系等等。而在“声画以谁为主”的争论中,这种声画搭配关系的研究显然被忽视了。没有对声画各元素的分解研究而直接切入声画主次的结论,必然是缺乏说服力的。虽然在“新主声说”中,字幕文字被当作一种表意系统归入到所谓的“语言”范畴,但这种归纳显然是为了强化“语言为基础”的证明而存在的电视作为一种直观的视听形象系统,它的画面与声音是同时存在的,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们共同作用构成了活动情境,只不过在不同的情境中,每种视听元素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举例来说,对声音通道的研究理应包括对同期声、解说词的分解研究,对同期声的研究又可以分解为对同期语言与同期音响的研究,而每种听觉元素与画面的关系都是复杂的。从诉诸视听的时间来分,声画的搭配关系大致概括为两种模式:声画同步与声画分离。所谓声画同步,是指在同一新闻现场或演播现场内,声画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的声画结合模式。在电视新闻中,也就是同期声与现场报道的运用。“同期声可以说最能体现声音与画画的同构关系,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显得毫无意义”⑤。由于同期声和现场报道的运用体现了声画一体的追求,大多数论者对于声画关系的讨论多是在声画分离时的一种探讨。深入研究声画搭配关系,着重需要研究在声画分离状态下声音与画面两套表意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传统电视理论认为:无论在声画结合或是声画分离时,画面和声音在内容、情绪、节奏等方面是统一的就称之为“声画同一”,声音和画面之间在情绪、内容、艺术形象的表述上是相互独立的对比性关系称之为“声画对位”。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在实践中,声画搭配关系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比如我们曾经经历过完全以解说词为主的时期,而近年来,同期声使用有增强的趋势,必然也带动了其它一系列视听元素(包括画面)的变化。实践中声画搭配关系在不断发展着,我们对声画搭配关系的研究就不能总是停留在照搬西方声画蒙太奇的一些基本概念上。
结 语
总之,相对于“声画以谁为主”的争论来说,笔者更倾向于将静态的“声画关系”的研究转变为动态的“声画搭配关系”的研究,因为只有在分解研究基础上的综合研究才是有说服力的。
【参考文献】
[1]朱光烈:《“声画结合”论批判》,《现代传播》1999年第5期
[2]朱羽君:《屏幕上的革命》,《电视从书・电视声画集》第30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马莉:《电视声画不再分离》,《现代传播》1998年第2期
[4]朱光烈:《“声画结合”论批判》,《现代传播》1999年第5期
[5]杨竞:《略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同构》,《现代传播》1998年第2期
责任编辑:王轶萌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