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企业生命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在对企业的存在、企业的长大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后,认为企业生命力内涵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表现为我们所说的企业既要活着,而且要活得好,生命力要旺盛,如此才能基业长青。对企业生命力内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企业实践,必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的存在;企业的长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生命力内涵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4543(2009)06―0134―08
一、企业生命力内涵研究的背景
企业如何长期生存和发展,如何基业长青,这是企业管理理论界研究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企业充满活力,生命力旺盛,有的企业毫无生气,濒临倒闭。通过对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发展历程的研究,有资料表明,如同自然界生物的生老病死,企业也有它的生命周期,从诞生、长大、成熟、衰退到死亡,这是绝大多数企业不能回避的规律,但同时为什么有的企业可以长命百岁、基业长青,如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美国的杜邦公司、可口可乐、宝洁公司、日本的三菱、三井、住友等。日本学者后藤俊夫对日本的长寿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存活期超过200年以上的企业有3146家”,另外,“创业超过100年以上的日本老字号企业更是多如繁星,”“已发现19,000多家”,这说明日本的长寿企业非常多,是全球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
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出现这些现象:有的企业可以基业长青,而有的企业则寿命短暂?大量的资料、数据和实例充分说明,导致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与企业生命力相关,即企业生命力的强弱程度决定了企业寿命的长短。深入探讨企业生命力这一主题,需要研究一系列相关问题,而首当其冲的是要弄清楚什么是企业生命力,揭示出企业生命力的含义,因此,本文围绕企业生命力的内涵进行分析。
通过对企业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企业理论,强调的是分工的重要性;而新古典企业理论,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在既定市场和技术条件下的最优化行为;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企业契约理论,也是现代主流企业理论,主要是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出发,研究企业的性质和边界问题;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理论涌现出许多不同的学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假设前提讨论和研究企业问题,也有的学者从企业内部出发,讨论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的竞争行为和竞争优势等,可见,国内外理论界更多关注的是从以上不同的角度研究企业在市场上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的问题;也有从不同的“力”的角度研究企业基业长青的,如创新力、控制力、竞争力等对企业生命力的影响,但很少有人直接对企业生命力内涵进行研究。因此,对企业生命力内涵进行研究,就具有了相应的理论意义。
二、企业生命力内涵研究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企业生命的延续是一个过程,企业生命力体现的是企业生命延续的能力。企业要保持生命的延续,首先要保证生存,现代企业绝大部分面对的是竞争的环境,只有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才有生命可言;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还必须寻求发展,竞争的环境要求企业提升竞争力,通过增强竞争力来延续企业的生命。
因此企业生命力内涵的研究应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的存在;二是企业的长大;三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的存在
企业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对企业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企业是如何产生的。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观点,即企业是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产生而产生的。“斯密的企业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存在,但是他只看到了企业规模决定的一个因素”,“因此,斯密所研究的企业只能算作一种‘初级’企业形态”;而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认为,企业只是一个投入和产出的黑箱,并没有对企业如何产生和怎样组织起来作出解释;而科斯发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这一要害,并抓住不放,从而开创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先河。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1937)一文中提出了“企业为什么存在”的命题,他的结论是:企业是一个组织,“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既然人们通常认为协作能通过价格机制实现,为什么还需要这样的组织?……如果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就能在没有任何组织情况下进行生产,那么,为什么还需要组织?”科斯的结论是“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所以,企业就产生了。
企业是市场的替代,是由一个交易合约替代一系列交易合约的产物。因为它能节约由市场组织交易的费用,所以它的边界在由企业配置资源的管理边际成本等于在市场上配置资源的边际成本这一点上,这就是科斯的贡献。
(二)企业的长大
长大一般指生物有机体由小到大发展的过程。企业长大是指企业的系统功能由不成熟趋于成熟、系统结构由低级趋于高级的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数量增加的过程,更是质量完善的过程。
企业长大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学派:
1.国外企业长大理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在《国富论》中分析了企业长大问题。斯密认为企业作为一种分工组织,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市场规模和分工程度决定了企业长大,即不同行业因分工不同,企业长大的机会将不同,因而市场――技术结构决定企业长大及其规模。
马歇尔(Marshall A,1920)将企业长大的因素归结为“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所谓外部经济是指企业长大有足够的外部市场空间;内部经济则指企业内部的制度和管理能够带来较高的效益。假如企业一切尽如人意,企业最终可以长大到某一行业占垄断地位。但马歇尔并不认为企业长大一帆风顺,企业的长大很大程度受到创办企业的企业家个人的生命和能力的限制。在创办人的寿命结束之前,使用一种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有可能突破企业长大与企业家个人寿命有限这一障碍。
科斯(Coase,1937)在其著作《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并且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体制。市场上的交易是由价格机制,即“看不见的手”来协调的;而企业是将许多原本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了,即资源调配的动力由行政“权威”取代了价格机制。并指出由于存在着“管理收益递减”的因素,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的交易成本 为止。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从资产专用性、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三维度定义了交易费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边界确定的原则。认为企业是一种连续生产过程的纵向一体化实体,这个连续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如果通过市场交易关系相联系,就需要签订一系列的合约,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签订的合约不可能是完全合约,这就给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条件,这样就会导致专用性资产事前投资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会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把原来属于市场交易的某些阶段纳入企业内部,这种情况下的企业长大就表现为企业纵向边界的扩展。因此,威廉姆森认为,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关键因素是资产的专用性,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纵向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彭罗斯(Penrose,1959)被誉为现代企业长大理论的真正开创者和奠基人。她的企业长大理论是内生企业长大论,研究对象为单个企业,以“不折不扣的理论”来分析企业长大这一过程,探究了决定企业长大的因素和企业长大的机制,构建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长大”的分析框架。她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长大的速度、方式和界限,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能力,它是限制企业长大速度的基本因素,现在通常把管理对企业长大的关键性约束作用称为“彭罗斯效应”。
玛瑞斯(Robin Marris,1964)建立了经理型企业模型,主要研究企业的长大率(包括产品需求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认为企业的内部资源制约着企业的长大速度,并指出,若要保持效率,企业不可能仅通过以无限快速招募的方式实现企业无限快速的长大,最优的长大速度是能够使效率最大化的速度。
安索夫(Ansoff,1965)从企业战略的角度论述企业长大问题。他认为企业战略应包括对企业发展与长大方向的选择,即包括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多元化经营。
德姆塞茨(1999)探究了决定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的要素,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所掌握的知识。由于企业内部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默会知识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所以,由企业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以后利用各种资源和发现发展机会的方法,促进了企业持续长大。
爱迪斯(Adizes,1997)认为企业可分为长大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老化阶段。长大阶段包括企业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再生与成熟阶段包括青春期、盛年期;老化阶段包括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爱迪斯认为,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企业必须克服这些问题才能顺利长大。
钱德勒(Chandler)的管理与技术长大理论,着重研究工商企业的长大问题,并在企业长大理论史上第一次完成对企业长大的实证考察,同时探讨了企业之所以能够长大为巨型企业的决定性因素。钱德勒认为,现代工商企业的长大是适应技术革新和市场扩大形势而在管理机构方面出现的反应。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是企业长大的根本。
以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80,1985)为代表的竞争优势理论学派,将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长大归功于企业的市场力量与产业拓展。波特将特定产业中的市场力量归纳为五种,即买方、卖方、竞争者、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力量。企业在产业内的长大取决于该产业内五种市场力量的对比,以及产业的发展状况。
2.国内企业长大理论
杨杜是我国较早研究企业长大理论的学者,著有《企业长大论》一书,他从企业经营资源的角度去研究企业的长大,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企业长大理论的发展,其理论研究只局限于企业系统内部,是一种内生长大论。
李占祥的矛盾管理论重点探讨如何使企业健康长大,提出了矛盾管理学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现代企业就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组织实体,管理者是在对企业内外存在的矛盾的管理过程中履行自己的使命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是以企业使命具有传续性、可持续长大和长寿为研究主题的矛盾管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基础。
刘力钢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企业生命健康的问题。认为企业健康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经济、社会、战略、技术、管理、市场、文化、竞争等,而每一个影响因素又由多种发展要素所构成。同时,企业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不同作用力的影响,由此企业健康发展可以用受到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的合力模型来表示。
彭星闾的创新力与控制力统一论。认为企业就像生命体一样,创新力与控制力的统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任何优秀企业成功和长寿的共同“基因”,与企业创立时间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反之,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失衡则是企业由盛而衰乃至丧失生命力的“病根”。在创新力与控制力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创新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控制力是企业生命健康的保障。他认为企业长大过程既是指企业规模的扩大,又是指企业素质的提高,这两个方面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长大;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源就在于企业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失衡,则企业必然由盛而衰乃至丧失生命力。
陈佳贵的企业蜕变理论。认为企业生命周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指企业诞生、长大、壮大、衰退、直至死亡的过程,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长大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等阶段。他以正常发育型企业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了企业长大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认为企业经历衰退期后,存在两种前途:一是衰亡,企业在长大的各阶段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破产,使企业消失,但是这些企业的破产只是“夭折”,而进入衰退期之后的破产死亡是企业机体老化引起的,所以称为衰亡;二是蜕变,蜕变期是企业长大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关系到企业是否延续。蜕变的主要特点是企业的经济实体、实物实体和产品(劳务)发生革命性的脱胎换骨似的变化,企业通过这种变化而获得新生。
综上所述,传统企业长大理论侧重于企业最优规模的确定,强调外部环境对企业规模的影响,而忽视了企业内部资源的作用;现代企业长大理论突破了企业长大追求规模经济的限制,但又过于关注内部资源的作用,忽视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长大的影响。其次,这些理论都是基于市场竞争关系的企业长大理论,都是通过击败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来实现自身的长大,没有考虑与竞争对手共同长大,即基于“竞争一合作”关系的长大。
(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可持续发展的 实现途径、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等方面。
1.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由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较新的理论,因此目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尚未有一个广泛认同的定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理论观点:
(1)企业自身的发展理论。这一观点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既能够实现企业当前的经营目标,又能够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运行效率持续提高的发展。
王志平认为企业可持续经营与发展的指标系统,主要包括产品技术梯队、人力资源梯队、管理机制梯队、领导力梯队。他认为,若企业外在表现为产品能够为消费者所接受,内在表现为企业的净资产能够保持增值,能够为企业权益所有者带来期望的回报,则企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郭东海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生命活力的永存,企业生命活力的持续性和长大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命题,企业生命活力永存即实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并阐释了企业活力的若干观点,即企业活力组合说、企业活力要素说、企业活力功能说、企业活力集体说。
(2)企业与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理论。这一观点认为,企业所面临的外界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而和谐发展这一持续发展观要求企业保持自身生命力的持续性;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和生存的同时,充分考虑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这一理论观点所包含的内涵相对较广泛,也较全面。
李占祥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即企业可持续长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企业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它的生产建设必须同环境协调发展;第二,企业自身要维持其生命力的持续性。
朗诵真等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强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容共生,强调内在潜力的挖掘和优化,认为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市场、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行业内的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等);内部因素:决策水平、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知识管理及企业文化等。
(3)企业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共赢。这类观点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实现持续长大的同时,能够持续满足消费者、社会及权益所有者的需要。
芮明杰等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即企业在追求长盛不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近期利润增加和市场扩大,又要考虑持续的盈利增长,并且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公共关系,并指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要素为节约费用、盯住需求、人力资本的持续性。
李本林认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是单纯的利润增长,而是与企业活动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目标持续不断地提高或改进。主要包括:资本收益的长期、持续、满意化;企业发展必须的环境资源基础持续存在和加强;企业行为能主动适应法律、文化、道德、习俗等社会环境及其变化趋势;员工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改善,自身素质提升,自我目标不断实现,对企业的忠诚奉献意识持续不变。
(4)企业生存状态观。这类观点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定的存在状态。
钟陆文认为可持续增长是对过度增长和增长不足的矫正。过度增长是指一种牺牲未来的增长,增长不足是对企业潜力浪费的一种描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对这两种增长状况的超越的存在状态。
以上四种理论观点主要涉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强调企业自身持续盈利,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所论述的内容稍显狭窄:另一方面,强调企业与社会、生态、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发展,这种论述的范围比较宽泛但是又过于笼统。
2.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1)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曾珍香等把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作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四个主要途径之一,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独特能力,可实现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是长期利润的源泉。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拥有较多的选择权。因此,企业应该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曾珍香还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经营领域的有限性的制约,企业在一定的市场中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市场达到饱和,必然要进行市场扩张,不断寻求新的主导业务领域,以避免原有主导业务领域的衰落。
(2)实施企业的绿色经营。面对企业经营的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理论界提出普及绿色观念、实施绿色经营的理论。
孙文祥等人认为,绿色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刘帮成等人则认为,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绿色管理,推动绿色制度创新。
陈坤玉等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整个战略要素组合中引入“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还构建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范式组合框图(清洁技术、污染防治、可持续发展愿景以及产品责任的战略组合)。
李静江认为企业绿色经营活动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有五个方面的内容:绿色经营的生产模式一清洁生产;绿色经营的管理模式一环境管理体系;绿色经营的核算模式一环境会计;绿色经营的资源利用模式一资源循环利用;绿色经营的营销模式一绿色营销。
(3)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创新能力。
李本林等认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需实行价值创新,而且要实行将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创新、知识、资源和环境等因素均考虑在内的企业创新战略。
黄小军认为,持续创新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并指出培养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新的业务领域、优化企业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朱旭认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适应变革;相互信任与培训投资;完善知识管理;放手式管理;建立企业联盟。
马红军提出家族企业要长期保持较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在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度创新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家族企业制度创新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协调企业内部财务系统。
朱开悉认为,企业可持续长大分为销售可持续长大和盈利可持续长大;通过财务长大与财务资源的协调措施的制定,完善企业财务长大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陈政立指出,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胸怀远大的事业理想、创造长期的股东价值、构造和谐的企业生态及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
彭云则认为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的重点,在于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持续盈利能力。
(5)注重社会责任。企业参与到社会责任中,是因为它们认为并希望可以从中获取某些竞 争优势。企业社会责任(CSR)能够为企业提供内部的和外部的效益。投资社会责任可以帮助企业开发新资源和新能力,为企业带来内部效益。
叶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保护其权益,以获得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仅考虑经济因素对股东负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考虑到环境和社会因素,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
郑琳把企业的竞争力划分为产品、制度、核心三个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在三个层次上对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机制。
田志伟等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效益与企业的声誉息息相关,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性的价值。并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趋向于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概念联系在一起,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三个支柱: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3.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评价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20世纪末期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价的方法指导。
曾珍香、顾培亮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综合性指标、层次结构指标以及多维矩阵结构指标,并阐释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建立方法及构建原则等,提出了基于M-S方法的复杂系统评价过程模型及定性指标定量化的若干方法:Delphi法、头脑风暴法、模糊方法等,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系统状态评价模型。
权锡鉴等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通过变革和创新,不断巩固、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能力资源、能力状态和能力环境;并对这三个基本要素进行细化分析,得到关于这些基本要素的一系列评价要素;对各个评价要素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关于各项评价要素的一系列评价指标,建立起了一个全面完整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目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企业的经济行为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二是强调企业的生态行为,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企业生态化,建立生态企业,减少污染、实现废物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绩效最大化。由此形成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一是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变革的过程;二是生命力较强;三是战略自我的阶段;四是企业规模的扩张。
三、企业生命力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企业生命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观点:
陈枫、刘群京认为,企业生命力可以概括为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的、新陈代谢的自组织能力。
杨元开、费文美在《企业生命力的“力”的视觉阐释》一文中认为,企业生命力可简单地解释为企业的生存力与发展力,即企业的可持续长大能力。
方舟认为,决定企业存在的内在因素我们可称之为企业生命力,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生命力是指维持生命活动的能力,是生存发展的能力。
从理论上讲,企业作为人造系统,企业内部系统是可以改造的,它可以根据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性的改造;企业的生命力取决于整个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只要企业系统能依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而有效地变革和改造,企业就可以避免衰退和死亡。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长寿企业存在的可能性。
通过对企业的存在、企业的长大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方面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企业生命力的内涵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通常我们所说的企业既要活着,而且要活得好,生命力要旺盛,如此才能基业长青。
中外百年老店的存在充分说明,生命力旺盛的企业是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这些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不断地在增强企业自身的生命力,想尽办法延长企业自身的寿命,目的是为了实现基业长青的长远目标。因此,以企业生命力为核心,全面、深入、系统地对企业生命力内涵进行研究,围绕企业生命力,探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就具有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关于商务日语专业的发展现状下一篇:加强班级管理 促进学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