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分类号:V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1-0372-02
【摘要】: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我军质量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四个方面对信息化条件下我军质量建设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信息化条件下我军质量建设问题的思考,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对这个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进而推进我军质量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关键词:信息化条件;质量建设;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军队的质量建设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军队的质量建设水平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生死攸关。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应根据国情、军情,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明确我军质量建设的方向。
一、信息化条件下,我军应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邓小平曾指出,我军应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笔者认为,在信息化条件下,这个伟大论述不仅没有随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更迭而褪色,反而愈加闪现出智慧和远见的光辉。
信息化条件下,我军质量建设必须走“精兵”之路。精兵,既是军队质的规定性,又是军队量的规定性,是质和量两者的统一。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一方面,军队的数量以其所具有的必要质量为基础,一定的质制约、决定一定的量;另一方面,军队的质量又以一定的数量为前提,有一定的数量才能达到一定的质量。军队质量和数量的统一,构成了军队的战斗力。一支军队是否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固然要有一定的数量作基础,但更重要的则是取决于质量的高低。海湾战争以来的大大小小的战争表明,在信息化条件下,军队的“质”对战争胜负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撤并一些部队、机关,调整官兵比例,改进部队编成,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使我军精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战斗力也随之增强。实行精兵政策,减少兵员数量,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这是我军质量建设的一条捷径。
信息化条件下,我军建设必须走“合成”之路。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早已由过去单一兵种作战或小规模小范围的协同战,发展到了诸军兵种大规模大范围的合同作战、联合作战,是高技术的、立体的、综合性对抗,需要更广泛地组织联合作战行动,使各个军兵种、各种保障力量密切配合。从第四次中东战争,到海湾战争,再到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动了陆、海、空和海军陆战队,使空军的远程轰炸机和用于近距离突击的战术空军、海军的舰载机和舰炮火力、陆军的地面坦克、陆航直升机等部队之间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了合同作战和联合作战的整体威力,为其轻松取胜创造了条件。
我军在进行“合成”建设时,不能片面强调合成,不顾实际情况,不顾军种、兵种特点,一味追求兵种齐全,要正确处理合成的程度。同时,要注意到军队的合成不是军种、兵种和各种武器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科学地确定合成比例,诸军兵种之间、作战部队与勤务保障部队之间、指挥机构与作战部队之间的比例,都要相互协调。此外,武器装备的编配应考虑能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系统的总体性能,使部队的人与武器有效组合,产生更大的战斗力。没有合成,就没有军队现代化,就打不赢现代化的战争。因此,我军质量建设走“合成”之路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信息化条件下,我军质量建设必须“高效”。 当前,我军在某种程度上依旧存在着的机构职责不明,分工不清,上下左右关系不协调的弊端,与现代战争突发性强、战争进程快和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等特点还有些不适应。我军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就要精简机构,减少层次,使之精干灵便。[1]”在信息化战争中,谁能在速度上胜敌一筹,谁就能取得主动权。也只有坚定不移地走“高效”的质量建设之路,我军才能有效地逐步成为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二、信息化条件下,应把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作为我军质量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思想是我军依据国际战略形势、世界军事发展走向、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新变化,科学总结新时期军队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经过长期探索所获得的最新军事理论成果,凝结着全党全军的智慧。
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主动适应世界军事变革趋势,奋发有为地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向前推进。这是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是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军事技术水平的差距、实现军队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2]胡锦涛的这一思想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促进我军质量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适应冷战后国家安全形势的重大变化,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化发展的潮流,人民解放军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建设部队。应把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作为我军质量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完善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走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实行军事训练转变,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坚持依法治军方针,提高部队科学管理水平;展开后勤建设改革,建立一体化联勤保障体制;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以军事斗争准备牵引现代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
三、信息化条件下,我军质量建设应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军民融合,是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的军民结合,是对我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成功经验的新提升,是新世纪新阶段富国强军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着眼全面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和强军,这两方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军民融合式发展,将富国和强军的目标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我军质量建设坚持走军民融合的发展之路,既是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的必然要求,又是应对世界经济衰退的一项战略举措。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化,信息化战争和军队质量建设对资源需求越来越呈现出数量大、时间及、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必须更多地依托国民经济体系。和平时期的国防军队建设,当然也应对国民经济提供支持,尽可能减少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总成本。因此,实行军民兼容、平战结合,既是综合国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新军事变革的战略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和军队实际,精心制定推进融合式发展的规划计划,不断完善有利于融合式发展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促进融合式发展的配套法规政策,加强对融合式发展的科学指导。只有这样,我军的质量建设才能在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质量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四、信息化条件下,我军的质量建设应走在充分发掘我军内涵、稳步增加投入的道路
军队的内部结构、管理形态与现代战争要求不相适应,是加强我军质量建设当前面临的矛盾。经费有限,确实是制约军队质量建设的一个原因,但不能把它当作主要原因。一味纠结于经费不够,就可能使自己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何况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军费投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在军费一定的前提下,军队建设要有所做为,就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拥内部潜能,通过不断完善内部结构、机制和管理,来提高军队质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化改革、调整机制、发掘内涵也是我军质量建设的必由之路。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无论什么时候,物质条件都是军队质量建设的基础,军费数量直接制约着军队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化条件下,随着现代军队“技术含量”的不断增强,武器装备的价格和训练费用不断“水涨船高”,军队的质量建设对于军费投入的依赖性增强。国防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有恰当的比例时,才可能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固然通过对军队建设内涵的挖潜也可以促进质量的提高,但是内涵挖潜总是有限度的,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增加投入。因此,国防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中应当有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并要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而逐步增加,达到最佳比例。
参考文献:
[1] 张国新等 推进人民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M].四川省人民出版社,2002。
[2] 郝玉庆 蔡仁照 军队建设学[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3] 总政治部宣传部 新时期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M].解放军出版社,1987。
[4] 姚振玉等 军队质量建设研究[M].国防大学训练部,2002。
[5] 梁光烈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J].求实杂志,2011第15期。
[6] 孙科佳:《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特”在哪儿?》[J].学习时报,2005年3月15日。
《新时期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M],第124页。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 解放军报, 2007-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的思考下一篇: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在地区电网的实现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