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在肝包虫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复制链接]
查看: 1007|回复: 2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20
发表于 2020-5-23 05: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目的:评价肝包虫病检查、诊断中CT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90例肝包虫疾病CT表现,讨论其在肝包虫病检查中的CT诊断价值。结果:CT在肝包虫疾病的检查中,对诊断肝包虫病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影像学证据,凭借其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及无重叠影对肝包虫病的定位、定性诊断、鉴别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结论:现代螺旋CT检查对该病的检查、诊断,甚至成为“金标准”[1]。
【关键词】:肝包虫;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11-767-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至20010年间经临床、实验室和螺旋CT确诊的肝包虫病90例,男性68例,女性22例,年龄32~78岁,平均55岁,均以持续性上腹隐痛伴腹胀来就诊,多数有生食动物肉制品及疫水接触史,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基本正常或略超过正常值。90例肝包虫病中,细粒性棘球蚴病83例,多房棘球蚴病7例。
  
  1.2 方法
  扫描前空腹口服500~800ml1%~2%的泛影葡胺水溶液或白开水;采用东芝16排螺旋CT机平扫,平均层厚10mm、层距10mm上腹常规扫描;需要增强扫描则采用国产欧乃派克350 mg I/ml 100 ml肘静脉团注法,用高压注射器注射。
  
  2 结果
  90例病例中细粒性棘球蚴病83例,约占92.2%,多房棘球蚴病7例,约为7.8%。CT表现:83例囊型中见肝内多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影,7例泡型为呈环带状伴钙化的低密度病变,于病变内有散在结节、颗粒状钙化影。
  
  3 讨论
  3.1 肝包虫病的CT表现
  肝包虫病即为肝棘球蚴病,为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所致肝寄生虫病,是比较常见的、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肝脏占位性病变之一,尤其是在我国西北经济不发达山区或青海、西藏等农牧民聚居地,其感染率很高。细粒棘球蚴病较多见,称为囊型肝包虫病;多房棘球蚴病较少,称为泡型肝包虫病。后者多数由微小囊泡群组成,由于囊蚴为外殖芽生,呈癌样浸润扩展,可经血行、淋巴转移,素有“恶性包虫病”之称。它们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也有所不同,囊型早期发病缓慢,可长期无症状,泡型症状出现早,主要为过敏反应性症状,进展期则出现压迫性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嗜酸细胞增高,凯松尼皮试及补体结合试验多为阳性反应[2]。囊型包虫病CT平扫均见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病变,边缘锐利、光滑,境界清楚,大小不一。内容物为液体样密度影,有的均匀,与肝囊肿不易区分,但其特征表现为囊内密度不均匀,囊内有子囊或囊内有分隔而呈多房性,或囊内有软组织团块。囊内子囊囊液密度比母囊低,而于母囊内见多个小圆形更低密度影或环状影。泡型包虫病平扫可见呈类圆形或条环状低密度病变,于病变内有散在结节状、颗粒状钙化,伴有实质性坏死;周围密度略高,低于正常肝组织,增强后边缘轻度增强,液体坏死区无增强效果。泡型包虫病对脉管系如门静脉、下腔静脉及总胆管有侵犯征象,应高度重视并且要严密观察[3]。
  
  3.2 肝包虫病中CT的诊断价值
  肝包虫囊病在广大偏远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卫生条件恶劣及科学知识不普及的地方,罹病率往往居高不下。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初期症状不明显,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更常见的情况是患者因各种并发症而就诊。如因过敏反应而有皮肤搔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呕吐、腹痛。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很常见的症状。而现代螺旋CT凭借其良好的密度及空间高分辨率不仅能做到早期发现,而且还能基本确实肝包囊在肝内的生长部位、大小等情况,检出率达到97.8%以上,并经临床手术、病理等予以充分证实。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螺旋CT已不再是少数人的“高档检查项目”了,而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成为老百姓心中可以依赖、经济可以承受的检查。现代螺旋CT凭着其快速、高效的检出手段及特殊的诊断价值,已广泛应到于临床,特别是对泡型包虫病侵犯脉管系等并发症在诊断、预后与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Baton TH,Morgan DE.Acute Necrotizing Pancteatits [J].N Engl J Med,1999,340(18):1412.
  [2]李松年.现代全身CT[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9314.
  [3]吴恩惠.医学影像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09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用心突破 用情感染
下一篇: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4120
发表于 2020-5-23 05: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42

帖子

54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64
发表于 2022-3-14 15: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南开大学作业可以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