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1-0073-02
【摘要】:面对我国物流金融风险研究理论严重滞后,现行风险指标失效,不能满足物流企业评估风险的要求,本文通过建立一套较为全面和实用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新指标体系对物流金融风险进行评估,得出风险等级,采用实例计算,通过对物流企业具体的风险来源的详细分析,结合风险等级评估,以及物流企业的各方面的实力,提出不同等级的风险控制方法及物流企业如何降低风险的建议与物流金融风险处理的思路创新。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物流企业
一、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指标体系重构与风险识别
近年来,随着物流金融服务的发展,不少学者对物流金融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风险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对物流企业规避物流金融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深入研究物流金融业务的特点,对现有的风险评价体系进行修正使其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现行指标体系的内容。
近年来有一些学者探讨了物流金融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含以下因素:(1)技术风险:主要是指物流企业因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而引发的风险。(2)监管风险:主要是指物流企业由于监管工作的不得力而引发的风险。(3)法律风险:主要指法律条款的不完善而引发的风险。(4)质押物风险:主要是指质押物的选择不当而引发的风险。(5)客户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客户的信用度不够而引发的风险。具体指标指的是客户的信用度。(6)环境风险:主要指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引发的风险。
2.现行指标体系的不足。
整套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的划分不太准确。如监管风险中的“ 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指标,其实也属于技术风险的范畴。所以说技术风险这个指标大类的单独提出,本身就存在问题。整套指标体系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管理风险、合同风险,指标的设计者并没有将它们视为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业务的重要风险,只是将它们视为企业共有的风险而在这里没有提及。
3.物流企业物流金融服务风险评价指标的改进。
基于上文的分析,笔者试图对现行指标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管理风险。在中国,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这使得物流企业在管理上本来就存在很多问题。(2)评估风险。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时,对质押物的价值评估是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有关评估的风险应该单列做一项内容,物流企业对质押物价值评估系统的完善性以及评估方法的科学性,都会直接影响到对质押物价值评估的准确性。所以将原指标体系技术风险中与评估有关的技术划到评估风险下。(3)监管风险。旧的指标体系考虑到管理设施及工具的安全性、操作的规范性、监管制度的全面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这几个因素都是正确的。但是,在动态质押的情况下,信息失真或信息滞后都会导致相关决策的失误,所以安全库存的控制能力也是监管风险的因素之一。(4)合同风险。合同风险也是企业的共性风险之一,所以原指标体系并没有将其明确指出。但是物流金融业务的不成熟性赋予了其更多的合同风险,应该引起物流企业的格外重视。这里的合同风险主要是合同的条款规定和对质押物的所有权问题。(5)质押物风险。 原有指标体系指出,质押物风险主要体现在质押物的价格稳定性和合法性,变现能力等方面,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质量问题。质押物的质量,在于动态质押的情况下,货主在滚动提取货物后补货的时候,会不会一如既往地保持好的质量,这是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的。(6)客户资信风险。原有指标体系中,提到了客户的信用风险这个问题。我认为,改为“客户的资信风险”更为恰当。客户的资信,除了信用问题外,还包括资产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客户的经营能力。客户的经营能力应该是物流企业选择客户时首要考察的条件。客户经营能力强的话,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客户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7)环境风险 。所谓环境风险,是指政策制度和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风险。包括相关政策的适用性,新政策的出台,国内外经济的稳定性等。
4.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结合以上分析的有关实际情况,可初步建立如下表所示的指标体系。
二、风险评估
本文基于目的性、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应用模糊数学理论,来给出开展物流金融合作项目风险度量的多人模糊评价模型。做到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
1.评价指标的确立。
如上表所示本文使用如下评价指标体系:管理风险 U1;组织结构的合理性U11, 责权分配的明确性U12, 监管机制的有效性U13,管理者素质的高低 U14,其它指标如表1所示。
2.风险评价。
在进行物流金融服务项目风险评估时,可以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根据第三方物流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该项目风险进行评估,引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由于指标设计分为两层,故需要进行两次模糊运算,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⑴物流金融风险评价等级划分。
将风险程度分成5个等级:低风险( V 1) 、 较低风险( V 2) 、 一般风险 ( V 3) 、 较高风险 ( V 4) 、 高风险( V 5)。上述5 个评价等级元素构成评价等级集合 V= { V 1 , V 2 , V 3 , V 4 , V 5} 。
⑵指标权数设计。
⑶评价矩阵。
评价矩阵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将确定好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价等级划分标准及指标体系一同交给专家评审委员会。 假设委员会有 m 位评审员,指标 Ui有k项,对指标 Uik中的所有指标进行风险评判(为了方便表示,以 f j 代表 Uik) ,即
构建评价表 的风险评判矩阵= ,则模糊评价矩阵为
⑷综合评估。
由 项中的每一指标权重集A i j可得对 的风险评价结果为Bi = Aik ×Rjp j , p = 1 ,2 , …,7。即(αi1 αi2 αi3 αi4 αi5 αi6 αi7 ) × =(bi1 bi2 bi3 bi4 bi5 bi6 bi7)
对以上数据进行模糊运算,可得出模糊子集: Bi = ( bi1 bi2 bi3 bi4 bi5 bi6 bi7) i = 1 ,2 , …,7 bij ∈[0 ,1 ]从而得到第一层模糊评价结果,表示各项 Ui 范围内第三方物流项目分别以百分之多少的程度处于5 个风险等级。
同 理, 用 评 价 指 标 权 向 量 A =(α1 α2 α3 α4 α5) ,进行第二层模糊综合评价运算:
B = A ×Bi=(a1 a2 a3 a4 a5 a6 a7)×=(b1 b2 b3 b4 b5)
从而得到 B = ( b1 b2 b3 b4 b5 ) ,即为综合评价结果。
3.用法实例。
(1)根据所选取的各个一级指标重要程度可确定模糊集A=(a1=0.15,a2=0.1,a3=0.08,a4=0.12,a5=0.2,a6=0.25,a7=0.1)其中a1=0.15表示管理风险对物流金融服务风险影响的相对重要程度为0.15.
(2)指标子集权数分配,A1=(O.35,0.2,0.2,0.25)a14=0.25意味着管理者素质高低对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为0.25.
(3)根据经验和偏好选取评价等级集为V=(低风险( v1) 、较低风险( v2) 、 一般风险 ( v3) 、 较高风险 ( v4) 、 高风险( v5))
(4)第一层模糊计算,对A1管理风险评级,假定聘请了20名有关专家及风险管理人员,分别以无记名的形式对影响管理风险的4个因素进行评判,结果如下:
(5)第二层模糊数学计算,即对一级指标进行计算,假定计算的B2=(b21,…,b25), B3=(b31,…b35),B4=(b41,…b45),B5=(b51,..,b55),B6=(b61,..b65),B7=(b71,…,b75) 从而得到第一层模糊评价结果,表示各项一级指标分别以百分之多少的程度处于5 个风险等级。
最终模糊计算的结果=A×B=(0.15,0.1,0.08,0.12,0.2,0.25,0.1) ×=(b1 b2 b3 b4 b5)
从而得到 B = ( b1 b2 b3 b4 b5 ) ,即为综合评价结果。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 bj 中数值最大的项所对应的等级 V j 即为项目的风险等级。风险等级的确定对于物流企业或银行采取何种适当的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三、物流金融服务风险控制
(一)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当某个方案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不利后果也很严重,主动放弃或改变该方案的目标和行动方案。面对风险评价结果等级为一般风险V3以上风险等级的物流金融业务,如果第三方物流尚未具备从事物流金融业务的能力;或者对业信息严重缺乏,或者对抵押货物缺乏监管能力。那么建议物流企业风险回避的应对措施。
(二)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是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的措施,达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轻损失程度的目的。面对中度以下风险的物流金融业务,第三方物流同样需要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三)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叫风险承担,是指企业管理者自己承担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在开展某项物流金融业务前,他们可能意识到融资企业或抵押货物存在着一定风险,但是错误估计了风险的大小,也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而最终遭受巨大损失。当然,任何业务都有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讲,有风险才有收益,所以恰当的风险自留是企业增加收益的重要途径 。
四、结论
本文试图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评级体系,分析了物流企业作为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主体可能面临的不同的金融风险, 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希望对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物流企业的风险防范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陈成栋,《对我国物流金融问题的认识》,《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第24期。
[2]刘金明,2007:《仓单质押风险管理研究》,北京交通大学。
[3]于洋,冯耕中.物资银行业务运作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管理评论.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国内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管理下一篇:我国金融深化程度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