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一直是近年来会计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外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使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财政预算体制改革不匹配
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部门预算等各项财政和预算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财政和预算管理的需要。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改变了原有的资金收支渠道,政府采购改革采用直接支付方式,政府采购资金来源多元化等等,都对事业单位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构建透明财政、绩效财政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实时追踪财政资金和全面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的目标。虽然财政部先后出台了一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但只是小修小补,不够系统全面,有待进一步理顺和规范。
(二)以收付实现制基础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目前,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的核算并不能完整地反映资产、负债的实际价值。资产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难以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也使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缺乏会计依据;对外投资核算过于笼统,不利于事业单位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有关无形资产核算的规范不全面.对自创无形资产的计价不符合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负债方面:不区分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也不确认与或有事项有关的负债,无法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债务情况和偿债能力。部分专用基金等有负债性质,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净资产。
(三)成本核算不完善,不利于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
目前,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缺乏成本核算方面的规定,不利于事业单位加强成本控制、成本管理和绩效评价。成本信息是评价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内容过于简单,不能提供合理的成本数据,无法为制定决策、实施监管以及预算审批提供依据,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和绩效评价。
(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主要提供预算执行信息,不能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状况,无法满足财务管理和决策参考的需要,在防范债务风险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如:一是报告内容不完整,反映的信息过于简单;二是项目列示不够科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三是受国家预算编制时间的影响,其及时性得不到保证。
(五)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统一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行业会计制度众多,各项制度之间在存在大量重复的同时,又存在一些原则上的差异。缺乏统一的确认、计量、记录标准,给使用带来一定的难度;基建会计游离于整个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导致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完整,既不利于单位对基建项目的管理和监督,也不利于事业单位对资产的管理和核算。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建议
(一)明确目标,逐步构建事业单位会计的框架体系
在满足预算管理目标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财务管理和公共受托责任等更高层次的目标。相应地,要逐步构建包括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在内的完整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一是完善现行的预算会计。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带来了新的核算内容,要求相应的对预算会计科目和会计报告进行调整,使之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预算执行情况、控制过程及结果。二是适当地引入权责发生制,改革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体系,全面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业务活动,为财务管理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取消行业制度。对于特殊行业,可以在不违背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办法。三是加强成本核算,充分反映事业单位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效率和效果,为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提供依据。
(二)审慎细致,细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各项工作
1、目标选择方面。循序渐进,以最基本的预算管理目标为起点,逐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公共受托责任目标。一是细化对预算过程的核算,全面完整地反映预算执行结果及控制情况。从加强预算管理的角度看,事业单位会计应当根据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进一步细化对预算过程的核算,不断完善预算会计报告,由遵从预算转变为评价预算,实现更高层次的预算管理目标。二是统筹兼顾,处理好预算管理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不同,前者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后者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就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三是加强成本核算,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事业单位会计要从满足强化公共受托责任的信息需求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提供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信息,全面反映单位绩效、业务成本,按照“先内部、准外部再到外部”的思路,逐步满足各类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2、会计核算方面。一是分步骤引入权责发生制,实现由收付实现制过渡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并最终实现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其重点是要把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度”。现阶段在以下方面引进比较适当: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修改对外投资的核算、计提坏帐准备、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交换交易收入和费用、引入成本核算概念、引入“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会计科目;二是根据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完善相应的会计科目及账务处理规定;三是取消“基金”的核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有关“基金”的核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金会计”,有些基金项目实质上属于负债。专用基金的计提缺少客观依据,应改为据实列支为宜;四是要将基建会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并将与基建相关的核算内容补充进去,同时设计相应的基建报表,以此满足事业单位内部和主管部门的管理需要和信息需要。
3、会计报告方面。会计报告制度的改革目标是向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公众提供单位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预算收支情况等信息,全面反映单位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参考。这既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又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第一,同时提供财务报告及预算会计报告,全面反映预算信息、财务信息、业务成果信息。合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事业单位特点,不断充实和完善会计报告披露的内容;第二,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如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设计资产负债表,取消收入和支出项目;将原收入支出表改进为业务活动表,设计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以及相应的附表,强化附注披露等等。
4、配套改革方面。改革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有完善的会计制度和报告制度,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良好的公共治理环境、完善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撑,这就需要建立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同时,要想实现改革目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手段,那就是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改革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开发能够同时生成预算信息、财务信息、成本信息的软件,减轻人工负担,减少操作程序,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也使各项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总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需要逐步完善和改进事业单位会计,以满足日益发展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要立足我国国情,合理借鉴国际经验,科学谋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张征.浅谈事业单位的内部成本核算.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潘海霞.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之我见.经济师 2009
[3]赵丹彤.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北方经贸2009
[4]刘允媛.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现代商业 2010
[5]吴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商场现代化 2010
(作者单位:山东黄河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论事业单位的高效财务管理模式下一篇: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货币形态演变探析
|